"5岁学围棋,10岁放弃,15年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90%的孩子不适合学围棋?"
记得第一次摸到黑白棋子时,我5岁半。幼儿园的围棋兴趣班上,老师用彩色卡片当奖励,我们这群小不点边吃老师煮的泡面边下棋,那场景现在想起来都温馨。谁能想到,这段快乐的启蒙经历,后来会变成我童年最大的噩梦?
小学二年级那年,我遇到了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原来的兴趣班老师调走了,新来的张老师是业余5段,教学风格截然不同。他总爱指着棋盘突然发问:"这步妙手妙在哪里?"我们十几个孩子面面相觑,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窗外知了的叫声。那时候我才明白,围棋从游戏变成竞技,就像把游乐场突然改造成了数学考场。
每周二、四晚上6点到9点,周六下午1点到5点,雷打不动的围棋课成了我的"刑场"。记得有次我对着死活题发呆两小时,老师走过来看了眼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那一刻,棋盘上的黑白子在我眼里变成了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数据显示,60%的围棋班学员会在学习1-2年后放弃,现在想来,这个数字实在太真实了。
考段位的故事更是一把辛酸泪。第一次参加定段赛,我在赛场门口抱着妈妈哭得撕心裂肺。7局比赛输掉5局,最惨的一盘只下了83手就中盘认输。第二次考试前,我爸特意请了假陪我去道场特训,结果比赛时遇到个总咬手指甲的对手,我光顾着看他手指上的倒刺,莫名其妙又输了两盘。直到第三次,才勉强定上1段,那天我爸高兴得在饭店点了三盘红烧肉。
和我同期的学员里,有个叫小林的天才。他6岁就定上1段,每次老师提问都第一个举手。但你们知道吗?去年同学会见到他,这个曾经的围棋神童现在在保险公司做销售。他说:"下了十年棋,最后发现最实用的竟然是复盘时练就的厚脸皮。"
围棋真的能开发智力吗?我特意查了资料:某省棋院跟踪调查显示,长期学棋的孩子在数学逻辑题上平均分比普通孩子高8%,但在语文创造性写作上反而低5%。更扎心的是,这些孩子近视率高达73%,比普通班高出20个百分点。我表姐家的孩子学了三年围棋,现在看到黑白格子就条件反射地头疼。
那些坚持到业余5段的同学后来怎样了?除了两个进了省队的,其他人都和我一样面临升学压力时选择了放弃。最可惜的是阿杰,初中时已经是业余5段,结果中考前被他爸强行停了围棋课。后来他跟我说,有次在大学宿舍看到别人下棋,他盯着棋盘看了十分钟,突然跑到厕所吐了——这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反应。
现在回想起来,最让我心疼的是那些被"围棋热"裹挟的家长。王阿姨每周开车两小时送女儿去棋院,就因为有大师说这孩子"有天赋"。三年花了八万学费,最后孩子看到围棋就发抖,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这样的案例在各大棋院都不少见,只是没人愿意公开讨论。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会对5岁的自己说:把那些背定式的时间用来踢足球多好!围棋需要的不仅是天赋,更要有异于常人的忍耐力。日本棋院的数据显示,100个学棋儿童中,能坚持到15岁的不到3人。这比考上985的概率还低,家长们真的想清楚了吗?
当然不是全盘否定围棋。我认识一个女孩,她能把下棋当享受,考段位从不紧张,现在在美国教围棋活得特别滋润。但这样的孩子太少了,就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练芭蕾一样,真正的围棋天才可能千里挑一。
最近我发现小区里新开了三家围棋培训机构,宣传单上都在强调"开发智力""培养专注力"。看着那些满脸期待的家长,我总想冲上去说:您家孩子可能更适合在草地上打滚!与其强迫孩子记住几百个定式,不如带他去观察蚂蚁搬家,那才是真正的思维训练。
最后说个黑色幽默:我现在的工作是教编程,经常要用到逻辑思维。有家长问我:"老师,要不要让孩子学围棋打基础?"我指着教室里正在调试机器人的学生们说:"看,他们没人会下围棋,但都能编出会下棋的AI。"这个时代,也许让孩子学编程比学围棋更实在?
上一篇:申真谞下得过吴清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