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个角,心意已收!”近日,广东佛山顺德一对新人在婚宴上不收红包的一幕被一位北方朋友拍成短视频后,在网络迅速走红。
事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之一,获赞无数,许多网友盛赞其为“婚俗界的一股清流”,评论区里满是“羡慕了”“建议全国推广”的呼声。
“讲心不讲金”,这一事件爆火的背后,不止是对一场婚礼的认可。这个微小的举动,为我们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乃至自我价值判断,带来了多重正面引导。今天,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就与大家一起探讨。
01
“人情紧过债”?
甩掉社交负债感,讲心不讲金更真诚
“一个国庆随礼八千,一个月工资没了”“收到请帖先算‘回本率’”,有网友直言,参加婚礼等宴席像“被迫消费”,不去担心得罪亲友;去既要琢磨礼金数额是否体面,又要担心未来人情往来能否平衡,“人情紧过债”成了不少人的经济和心理双重负担。
在社交心理学中,“人情债”本质是一种“心理负债”——当一方接收礼金,潜意识里会产生“未来需等价偿还”的压力;而送礼者也会默默衡量“我的支出是否与关系匹配”,这种双向的心理负担,让本该纯粹的祝福变成了“隐性价值交换”。
图片由AI辅助生成
顺德新人的做法,恰恰打破了这种“负债循环”,所以视频曝光后受到如此多关注和点赞。心传工作室也采访了两位广州市民,他们分享了自己的体验:
受访对象罗先生表示,以前包红包是不小的负担,参加宴席都要给1000元左右。从外省来广州定居后,罗先生坦言红包金额变小,轻松很多,“一般红包都是2、3百,有的主人家收到红包抽出一张钞票就转手把红包返还;有的是把红包撕个小角就返还;还试过开席之后,主人家拿着红包一桌桌发回来。”
广州的魏女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庆假期她参加了两次婚宴,红包500~1000元,“红包金额算是回礼,当初自己结婚时也收到朋友差不多的红包。一般去吃席也是给200元左右就可以了,也在自己经济条件可负担程度内,没有压力。”
受访者均表示,“重心意、轻物质”的社交让人感觉更轻松愉快。这也为其他场景的社交提供了启示:朋友聚会不必比拼“谁买单贵”,节日祝福无需纠结“红包大小”,情感的真诚,本就该比物质的堆砌更有分量。
图片由AI辅助生成
02
送礼比人家少会被轻视?
社交不该攀比功利化
这些年来,网络上关于“不随份子”“让份子钱回归本义”的讨论经常上热搜,但真正要把份子钱“打”下来,实现礼金与情谊的双向奔赴,却又很难。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曾让很多人陷入“功利化社交”的被动:别人婚礼要收红包,我不收会不会被说“不合群”?别人随礼1000元,我随200元会不会被看不起?这种“别人怎么做,我就该怎么做”的心理,让很多人被迫卷入自己并不认同的社交规则。
而顺德新人的走红,恰好激活了“正向模仿心理”——更多人会意识到“原来还可以这样做”!视频评论区里,有人留言“明年我结婚也要这样,把钱省下来做公益”,有人说“以后朋友生日,与其发红包,不如亲手做份礼物”。这就是“正向榜样”带来的心理支撑。
受访对象杨女士表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情感维系不以物质为基础,“不会说我送朋友的东西价格不贵就让我们关系变淡,我看到好吃的顺手给朋友寄一份、回老家给朋友们带点特产手信之类,礼物不在于贵不贵重,重点在于‘记得你’这份心意。”
让“礼”回归本义,让“金钱味儿”淡一些,花些心思,让“人情味儿”浓一些,也许“友谊的小船”能行驶得更平稳久远。
图片由AI辅助生成
03
社交的核心是真诚而非金钱
过去,很多人在婚礼、人情往来中焦虑,本质是“自我价值认同的外化”——把“婚礼排场大小”等同于“婚姻幸福度”,把“收礼多少”等同于“人缘好坏”,用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生活。这种心理,让我们在社交中不断妥协,甚至牺牲自己的感受。
而顺德这对新人的选择,传递出强烈的“自我主导”信号。广州道米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师、广东省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协会心理健康专委会专家委员邓梅英表示,视频能火,本质是大家憋了太久的情绪找到了出口。以前很多人觉得“只有自己被礼金压得喘不过气”,看到顺德新娘的做法才发现“原来大家都累”,这种共鸣一下就扩散开了。
心理学专家寇觉中表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此举具有多重正向引导意义。”
专家说
寇觉中
广东省大康心理职业培训学院院长
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婚礼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收红包,打破了“人情必与金钱绑定”的固有模式。我个人强烈建议,这样的婚礼一定要大力提倡,大力推广,大力发扬,让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去模仿学习,让大家在这种喜庆的场合,真心实意的去祝福。
其次,新娘摸一下红包,折个角,然后再还给对方,就这一个细节的动作,既明确传递心领祝福的态度,又避免了让宾客因为红包被拒感到尴尬,人情面子和美好祝福都兼顾了。
最后我想说,当下红白喜事中很“流行”攀比与敛财的风气,红包的厚度和人情的浓度是绑定的,把正常的人情交往变成了面子攀比,让社交变味,这种风气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说我今天参加婚礼花了一万块钱,我可能想着要吃回本,下次自己家办宴席也要想着把送出去的礼金收回来,而收了礼的人,可能要还十几年的人情债。
但是通过这场婚礼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新风尚,就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量力而行、重情轻礼,这种真诚的社交文化值得大力倡导。我们要明白,社交核心是真诚而非金钱。
一场婚礼的细节,之所以能引发全网的心理共鸣,是因为它做对了一件事:把“人”的感受放在了第一位。它告诉我们,无论是人情往来、传统传承,还是自我选择,核心都该是“让情感更纯粹,让内心更舒适”。
你对此事件有什么看法?
你有类似的经历或体验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出品
栏目统筹:崔素华、王圆媛、张映武
参考来源:广州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央视网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