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打乌克兰战争持续到了2025年,外界常说俄军弹尽粮绝,可看实际情况,头三个月俄军扔出的航空制导炸弹就超过一万发。这说明俄罗斯军工体系依旧在高速运转,前线火力并没有减弱,反而维持高强度输出,对乌克兰构成巨大压力。
乌克兰国防部公布数据,2025年前三个月俄军投放制导炸弹总数达10,577发,其中三月份最多,达到4,800发,平均每天上百发。2024年俄军全年投放约四万发炸弹,每个季度大约一万发,今年开头的节奏依然稳健,没有出现弹药短缺迹象。
俄军的战术依旧是空中火力先行,先用精确炸弹轰击乌克兰阵地,削弱防御,然后地面部队跟进推进。顿涅茨克、哈尔科夫等东部前线地区成了高强度轰炸区域,城市和村庄遭到密集轰炸。乌克兰士兵靠战壕和移动阵地躲避,但仍有伤亡,城市基础设施被破坏。
俄罗斯之所以能保持如此火力,与其军工体系稳固密切相关。工厂加班加点生产武器弹药,进口零部件绕过制裁,从伊朗、朝鲜等国获得技术和资源支持。朝鲜提供炮弹制造能力,伊朗输出无人机技术。制导炸弹使用GLONASS卫星导航,即便精度略低,但足以命中目标。
俄军消耗率高,但补给跟得上。乌克兰试图通过电子干扰降低炸弹命中率,一些炸弹偏离目标,但整体消耗量不降。前线高强度火力保持,表明俄罗斯后勤链条正常运作,没有出现弹尽粮绝的情况。
除了制导炸弹,俄罗斯还大量使用无人机和远程导弹。Geran-2、FPV型号无人机每天上千架次,乌克兰防空系统如爱国者导弹只能应付部分威胁,前线广阔、城市众多,无法全面覆盖。
远程导弹袭击后方城市,基辅、利沃夫等地每天响起警报,乌克兰用电子战干扰无人机信号,使命中率下降到五成以下。虽消耗增加,但乌军仍承受巨大压力。
乌克兰依靠北约国家的防空系统和电子干扰进行防御,但防空数量有限,无法覆盖所有前线区域。西方军援在减缓,尤其美国国会对军援预算的限制,使乌克兰承受更大压力。北约提供武器支援,却不直接派兵,避免冲突升级。
乌克兰前线吃紧,士兵与民众损失严重,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经济压力大。总统泽连斯基虽然坚持收复失地,但现实是援助不如往年充足,乌克兰独自维持高强度防御越来越吃力。
美国和西方多次建议乌克兰在领土上作出妥协换取和平,特朗普在联合国讲话时暗示俄罗斯经济有压力,但乌克兰需考虑让步。
9月24日泽连斯基访美后表示坚持收复失地,但援助减少、欧洲国家疲软,使谈判进展缓慢。俄罗斯前线部队继续推进,占领小村镇,挖新阵地。
俄罗斯经济压力存在,但军工生产链仍在运转。石油出口继续盈利,资金部分支撑军事开支。相较之下,乌克兰GDP减少一半,依赖国际贷款维持运转,持续作战难度增加。
俄罗斯通过持续高强度火力消耗乌克兰和西方支援,形成消耗战优势。2025年一季度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投放炮弹两千多发,一周内集中打击一个区域,目的是逐步包围城市、削弱防御。
无人机袭击俄罗斯后方设施和炸油库,对俄军造成一定干扰,但整体打击效率有限。俄罗斯通过电子战和远程打击维持战略主动,迫使乌克兰承受长期消耗。
三个月一万发制导炸弹的数据说明,俄罗斯并未弹尽粮绝,反而通过高强度火力保持战略压力。乌克兰靠西方援助勉强维持防御,但前线压力巨大,损失持续累积。
俄罗斯军工体系运转正常,经济虽有压力,但石油出口和军工生产链支撑了前线作战能力。这场战争证明,持久作战能力和后勤保障才是决定战争长期态势的关键因素,而和平仍需双方让步与国际斡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