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ebastian
备受期待的科幻动作片《创:战神》上映后,在口碑和票房上不尽如人意。作为一个跨越数十年的经典IP续作,《创:战神》未能达到市场预期,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下影视市场的新变化:曾经炙手可热的IP改编热潮正在退潮,观众不再盲目为情怀买单。
当各大片方还沉浸在IP改编的红利幻想中时,市场已经用票房给出了答案——观众对于优质且富有创新精神的IP改编提出了更高要求。
1
IP改编电影的接连失利
情怀难掩创作乏力
近年来,多部知名IP改编电影接连失利,证明了仅凭IP光环已难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创:战神》作为15年来的系列新作,首周末北美票房仅3350万美元,远低于预期的4500万-6000万。即便登顶当周票房冠军,也难以挽回颓势。影片口碑也不尽如人意,评论直指剧情薄弱、人物刻画乏力。在视觉奇观背后,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情感共鸣使得这部曾经承载观众情怀的科幻IP新作显得黯淡无光。
《闪电侠》则是另一个典型案例。
作为DC漫画的重要角色,闪电侠电影曾被寄予厚望,然而最终全球票房仅约2.7亿美元,甚至未能覆盖2亿美元的制作成本。
影片上映期间正值暑期档竞争激烈,同时DC系列此前连续多部影片口碑不佳,观众对超级英雄电影的审美疲劳以及主演的负面新闻等因素叠加,导致《闪电侠》未能激起市场水花。尽管有怀旧元素和多元宇宙的创意噱头,但故事缺乏新意、角色塑造扁平,加之DC品牌信任度受损,使得观众热情大减。
《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的失利则凸显了老牌IP过度消费的风险。
这部斯皮尔伯格监制、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冒险片在北美开画仅6000万美元,全球首周末1.3亿美元,不仅远低于系列前作,甚至不及同期的《闪电侠》。相比2008年的《夺宝奇兵4》,其首周票房还不到前者的一半。虽然影片试图通过复古情怀和动作场面讨好观众,但叙事套路化、角色魅力下滑等问题饱受诟病。
这些案例背后反映出一个共同问题:IP改编电影的创作力不足。
当片方过度依赖IP的知名度和粉丝基础,而忽视了内容本身的打磨,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和逆反心理。在经历了多次“情怀消费”后,如今的观众更加理性和挑剔。他们走进影院不再只是为了看一个熟悉的名字或角色,而是期待故事有新意、角色有成长、情感有共鸣。如果续作或改编不能提供超出前作的惊喜,观众便会用脚投票,导致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失利。
2
成功改编的启示
创意与情感是制胜关键
当然,并非所有IP改编都走向失败。仍有一些影片成功地将经典IP重新演绎,在票房与口碑上取得双赢。这些成功案例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芭比》无疑是近年最亮眼的IP改编电影之一。作为全球知名的玩具IP,芭比此前从未在大银幕上取得突破。然而这一次竟凭借超14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影片的成功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的叙事视角和与时俱进的主题表达。
导演格蕾塔·葛韦格没有简单地将芭比塑造成传统的甜美公主形象,而是让她在现实世界中经历成长蜕变,探讨了女性身份、自我价值等深刻议题。影片以幽默夸张的风格呈现,既致敬了芭比品牌的怀旧元素,又融入了当代社会的讽刺与反思,令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产生共鸣。
许多观众表示,原本对芭比电影不抱期待,却被其创意和真诚打动,纷纷走进影院支持。此外,《芭比》在营销上也别出心裁,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粉色风暴”,进一步巩固了其IP热度。可以说,《芭比》用创新赋予了老牌IP新的生命力,证明了只要内容过硬,经典IP依然能够焕发第二春。
席卷今年暑期档的《浪浪山小妖怪》则是中国动画领域的一次成功IP改编尝试。
该片脱胎于2023年爆红的短片《小妖怪的夏天》,将《西游记》这一经典IP以全新视角重新讲述。影片聚焦于取经故事中无名的小妖怪,通过他的日常与梦想,映射出现代人在职场和生活中的压力与追求。这种小人物视角的创新改编让观众倍感新鲜,也更具代入感。上映后,《浪浪山小妖怪》票房一路攀升,截至目前累积票房已突破17亿,刷新了《西游记》IP改编电影的内地票房纪录。
其成功之处在于既保留了西游故事的奇幻色彩,又赋予角色和情节浓厚的现实意义,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不少观众称赞影片“笑中带泪”,既有童话的浪漫,又有现实的温度。可以说,《浪浪山小妖怪》以情感共鸣和现实关照为切入点,实现了对经典IP的现代化改造,为中国动画的IP改编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从《芭比》和《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可以看出,IP改编电影要取得观众认可,必须在创意和情感上下功夫。一方面,改编需要大胆突破固有套路,为熟悉的故事注入新的视角和内涵,让观众感到“既有回忆又有惊喜”。另一方面,角色和情节要贴近当代观众的情感需求,引发共鸣。只有当观众在影片中找到情感寄托和思想启迪,他们才会愿意为IP买单。反之,仅仅依赖怀旧情怀和视觉奇观而缺乏真诚内容的改编,终将被观众抛弃。
3
理性改编之路
让经典焕发新生
面对IP改编热潮的降温,影视创作者和片方需要反思如何更有意义地进行IP影视化改编。为什么有的IP改编能够大获成功,而有的却折戟沉沙?差异的关键在于改编理念和创作态度。
首先,改编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再创作。成功的改编往往对原作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既尊重经典又不拘泥于经典。例如,《浪浪山小妖怪》虽然取材于《西游记》,但创作者没有重复讲述唐僧师徒的故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小妖怪的角度切入,赋予经典以全新的解读。
这种大胆的改编思路使影片在众多西游题材中脱颖而出。反观一些失败的改编,要么剧情照搬前作毫无新意,要么随意颠覆原作精髓引发粉丝反感。这些做法都显示出对IP价值的误读——IP的价值不在于表面元素的重复,而在于其核心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其次,尊重观众的审美与情感需求是改编成功的基础。观众走进影院观看IP改编电影,一方面期待重温经典的情怀,另一方面更希望看到与时俱进的表达。如果改编作品无视当下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一味沉溺于自我感动式的怀旧,很容易产生隔阂。
例如,某些超级英雄电影续集套路化严重,角色成长停滞,观众自然会失去兴趣。反之,像《芭比》这样的改编充分考虑了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女性观众)的心理诉求,以幽默且深刻的方式探讨现实议题,因而能够引发广泛共鸣。“内容为王”在IP改编领域同样适用:观众最终买账的是好故事、好角色,而不是IP本身。
再次,理性评估IP价值,避免盲目跟风。过去几年,IP改编炙手可热,资本和片方蜂拥而至,仿佛只要有一个知名IP就能稳赚不赔。然而市场的反馈逐渐趋于理性:并非所有IP都具备影视改编的潜力,也不是所有经典都适合一再翻拍。创作者需要深入挖掘IP的核心魅力所在,并评估其与影视媒介的契合度。有些文学或游戏IP可能世界观宏大但叙事性弱,直接改编成电影未必合适,需要经过精心的剧本打磨和取舍。
此外,改编频率也需拿捏,过度消费只会透支IP的生命力。例如,《西游记》虽然是不朽经典,但近年来各种改编层出不穷,质量参差不齐,观众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只有审慎选择改编对象、控制改编节奏,才能让IP真正为内容加分而非成为票房毒药。
最后,拓展IP改编的多元路径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除了大银幕电影,IP还可以通过剧集、动画、游戏等多种形式延续生命力。一方面,不同媒介有不同的叙事优势,多维度开发有助于全面展现IP的魅力;另一方面,这也能降低单一改编失败对IP品牌的伤害。例如,热门小说IP可以先改编成剧集验证市场反响,再考虑电影化;经典动画角色也可以在游戏或主题乐园中与粉丝互动,保持IP热度。通过跨媒介的良性互动,形成IP改编的生态系统,而不是孤注一掷地依赖电影票房。
总的来说,IP改编电影的出路在于以内容为本、以创新为魂。只有当创作者心怀敬畏又勇于创新,将经典IP的精神内核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有机结合,才能产出既有情怀又有新意的佳作。观众愿意为优质的改编买单,但不再为敷衍的消费情怀买单。这既是市场成熟的表现,也是对影视创作的更高要求。
IP热潮的退去并不意味着经典IP失去价值,而是提醒业界回归创作初心,用更真诚和创新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改编项目。
当我们不再迷信IP的光环,而是聚焦于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时,或许才能迎来IP改编电影真正的春天。毕竟,观众走进影院,终究是为了看一场精彩的电影,而不仅仅是一个熟悉的名字。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所有热爱故事的人来说,唯有匠心打磨,方能让经典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