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李兆滨 许炳棋 淄博报道
金秋十月,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山东淄博召开。
这场汇集流域四省治水智慧的高规格会议,为何选址淄川?
答案在于这片土地上的绿色蝶变。淄川曾因采矿而“遍体鳞伤”,通过系统治理与机制创新,成功将生态“负债”转为发展“资产”,为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淄川样本”。
系统治理,啃下“硬骨头”
淄川的水土治理,始于一场“向难而行”的挑战。这里山高坡陡、土质松散,叠加百年老矿区的人为影响,曾一度成为山东省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淄川选择以系统思维破题,用全域治理作答。淄川区通过“全域治理、系统施策”,构建“一屏、两带、三片、四区”的科学防治布局,推动水土流失治理与国土绿化、矿山修复、公园城市建设协同推进,让水土保持从“单打独斗”升级为“集团作战”,实现了生态治理的协同增效。
在治理手段上,淄川更以智慧赋能,在全国率先搭建“石灰石企业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开采—交易—运输”全流程可视可控,破解了矿产开采期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难题。
“十四五”期间,淄川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成绩单:投资4450万元实施8个中央及省级水保项目,改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平方公里;投入1280万元推进荒山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6万亩;斥资5.03亿元实施69个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项目;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1.63亿元,位居全省前列……这一系列扎实举措,让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降幅达69%,实现了从“生态赤字”到“绿色盈余”的历史性转变。淄川区连续8年在全市水土保持责任目标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2023年成功创建为首批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县。
价值转化,点绿成“金”
如果说系统治理奠定了生态底色,那么创新驱动则赋予了淄川生态建设持久活力。淄川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产业融合,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新路。
黛青山小流域的实践,为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提供了破题之举。2013年,黛青山小流域引入社会资本1.8亿元,将1500亩乱石荒山打造成北方规模最大的富硒软籽石榴科技示范园。通过山东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实现225万元的交易金额,开创了“水保+研学”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模式。如今,黛青山年接待研学团队超100批次,带动就业300余人,真正实现了“颜值变产值”。
淄博镶月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整合3000余亩荒坡荒沟,建成集“防治、科普、产业、旅游”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潭溪山小流域累计投入6亿元,将水土流失之地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年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树立了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深度治理的“标杆案例”。
这些项目不仅是“治理样本”,更是“共富样本”。淄川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推广,让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2024年,淄川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140元,同比增长7.5%,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生态治理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民生福祉”。
文化赋能,讲好生态故事
淄川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停留在技术和制度层面,还深入到文化层面,实现了生态治理与文明传承的深度融合。
立足“聊斋故里”的文化底蕴,淄川从治水实践中凝练出“万米山洞”精神,诠释了新时代水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担当。
淄川创新打造“游学西河”水土保持研学品牌,设立18堂特色课程,用一部“孙小圣”《通关文牒》演绎“五好地图”,让水土保持知识在寓教于乐中深入人心。通过举办“关注水保、节约用水”文学摄影采风活动,拍摄作品9000多幅,配写诗作40余首,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文艺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淄川还深入挖掘董汉彪、张汉修等基层水保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创作《月是故乡明》《张汉修与黛青山的绿梦情缘》等文学作品,将个体奋斗故事凝聚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缩影。这些有温度、有情感的故事,让淄川的水保实践既有“生态厚度”,更有“人文温度”。
示范引领,淄博担当
从一域看全域,从小流域见大格局。
近年来,淄博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0平方公里,累计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3条,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3座、省级水土保持示范3个,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实现“双下降”,连续7年获评省对市水土保持规划实施评估“优秀”等次,连续3年在全省水土保持方案质量抽查中优秀率100%,率先完成淮河流域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易单数与金额均位居全省首位,既守住了“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更激活了“金山银山”的发展动能,交出了一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答卷。
十月的淄川,山水之间依然跃动着生态治理的盎然生机,正是大会选址于此的深层答案。
这里有治理的艰难,更有治理的智慧;这里有生态的底色,更有发展的亮色;这里有对过去治理成效的肯定,更有对未来路径的期待。而淄博,也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搭建更宽阔、更坚实的桥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篇章贡献“淄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