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印度总理莫迪通过多次边境部署和外交言辞,对中国施加了压力。从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到2025年上半年在印太地区的行动,印度的这些举动明显针对中国。
在边境地区,印度加速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新的公路和桥梁,以提升军队的快速机动能力。同时,印度在四方安全对话(Quad)框架内,持续强调中国在南海的所谓威胁。除此之外,莫迪政府推动了本土化经济政策,限制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和运营。到2025年上半年,印度进一步收紧了审查标准,使得许多中国科技公司在印度的运营面临困难。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选择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进行回应,而非采取军事行动。这是因为中国深知当前的大局。尽管边境问题不容忽视,但中国将优先应对台海问题,这关系到核心利益,尤其是在与美国的博弈中更加突出。美国在2025年继续向台湾地区提供军售,并多次通过国会施压,而中国通过常态化军演和外交声明捍卫国家主权。若此时对印度采取军事行动,可能会消耗大量资源,并且有可能把西部边境变成新的热点,正中美国拉拢印度围堵中国的策略。
2025年5月,中国商务部对印度氯氰菊酯实施了反倾销税,税率高达166.2%。这实际上是针对印度农业出口的精准反击,而非全面对抗。
莫迪政府的亲美立场在2025年遭遇了重大挫折。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由于印度对石油进口和贸易赤字问题的处理不当,美国对印度加征了高额关税,将税率提高至50%。这使印度的经济承压,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预计将拖慢印度GDP增长0.5个百分点。
印度原本希望借助印太战略从美国获得技术和军事支持,但现实是,美国更多关注自身利益,印度的崛起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扶持。面对这一局面,印度开始调整对华政策。2025年8月,莫迪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时隔七年后再次与中国高层互动,双方同意恢复直航和签证发放。美印也逐渐意识到,中国的策略极具深度与耐性。虽然美国一度视印度为印太战略的关键,但随着印度面临关税压力,开始在多边框架内寻求平衡,在金砖和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中,与中国加强了合作。
中国并没有因印度的挑衅而过度反应,而是通过耐心的外交手段等待印度暴露出弱点。2025年,莫迪政府在国内经济压力和国际孤立中承受巨大压力。中国对印度的克制,也体现在边界谈判上。自2025年6月以来,中印在边界问题上的谈判范围进一步扩大,双方达成了脱离接触协议,并恢复了凯拉斯-曼萨罗瓦尔朝圣活动。这一协议比2020年初期撤军更为全面,展示了中国推动稳定的诚意。
莫迪在选举中利用反华言论博取选票,但政策的转变暴露了他战略上的误判。中国始终关注全球格局中的长期竞争,而台海方向的军演也在2025年扩大,进一步展示了中国的决心。西部边界的形势则保持稳定,避免了多线作战,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战略灵活性。通过这套策略,中国占据了主动,印美两国逐渐意识到,单纯的挑衅并未动摇中国的战略全局。
印度在中美博弈中的角色被过度夸大了。莫迪过度依赖美国,然而特朗普的贸易战让印度付出了高昂代价。2025年2月,尽管美印联合声明强调了供应链合作,但随后的关税升级暴露了两国关系的脆弱性。
印度试图通过多重手段施压中国,包括收紧签证等,但中国的反应却精准到位,通过反倾销措施直接提高印度企业的成本,促使印度重新审视脱钩策略。中国坚持集中资源解决核心问题,避免在非核心问题上浪费精力,打破了美国的霸权架构。
如今,中印关系正逐步回暖。2025年10月,德里至广州的航班恢复,边界问题也有了新的突破。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的合作逐渐加深,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和技术转型方面,印度也开始在这些平台上与中国携手前行。印巴停火后,地区的稳定性有所增强,中国的影响力逐步上升,另一方面,美印联盟的裂痕逐渐显现。
莫迪的每次触碰中国底线的行为,像2025年上半年关于南海的表态,最终可能会在全球格局变化后付出代价。中国不急于采取过激行动,而是耐心等待,印度如今已深陷恐慌,莫迪的战略误判让印度处于不利境地。
特朗普上台近十个月后,中美竞争加剧,印度的冒进最终导致自食苦果。中国稳扎稳打,优先处理西部问题,准备东部突破,这才是最终取胜的关键。
下一篇:专家:解放军这一表述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