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元年(1644 年),清军刚入关,顺治帝福临还是个 6 岁的孩子,朝政由摄政王多尔衮把持。可此时的清朝,说是 “定鼎中原”,实则只控制了北京周边,南方有南明政权,西南有张献忠的大西军,东南有郑成功的水师,边疆更是动荡不安。
多尔衮看着地图犯了愁:“这么大的地盘,得派人去守啊!” 身边的大臣们吵成一团 —— 有人说 “该派宗室王公,都是自家人,放心”,有人却反驳 “宗室里能打仗的没几个,还是得用那些降将”。最后,多尔衮拍板:封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为异姓王,让他们去守西南、华南。
这一决定,让后世争论了几百年:顺治朝(实际是多尔衮摄政时期,顺治亲政后延续此政策)为啥放着宗室王公不用,偏偏信任吴三桂这些 “外人”?要知道,清朝从努尔哈赤起就讲究 “宗室掌兵”,怎么到了关键的封藩时刻,反而改了规矩?这背后,藏着清初政权的无奈与算计。
首先得说个残酷的事实:顺治初年,清朝宗室里真没几个能挑大梁的。《清史稿・诸王传》里记载,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的兄弟中,能打仗的如代善、多尔衮、多铎等人,要么老了,要么早死 —— 多尔衮自己在顺治七年(1650 年)就去世了,多铎早在顺治六年(1649 年)就病逝,代善更是顺治五年(1648 年)就没了。
剩下的宗室王公,要么年纪太小,要么能力不行。比如顺治的哥哥豪格,虽然能打,但在与多尔衮的权力斗争中失败,顺治五年(1648 年)就被圈禁至死;顺治的叔叔阿济格,勇猛有余但谋略不足,还总想着夺权,多尔衮死后没多久就被顺治赐死。《清世祖实录》里记载,顺治亲政后曾抱怨:“宗室子弟中,能领兵打仗、安抚地方的,十个里挑不出一个。”
更关键的是,宗室王公大多擅长打 “草原仗”“东北仗”,对中原、西南的地形和敌情一窍不通。比如要去守云南,得熟悉山地作战,还得知道南明和大西军的战术,宗室王公哪懂这些?反观吴三桂,早年在明朝就镇守辽东,后来又跟着清军打李自成、打张献忠,对西南的情况了如指掌。《吴三桂纪略》里记载,吴三桂在西南打仗时,能准确判断敌军的动向,连清军将领都佩服:“吴将军对西南地形,比我们熟多了。”
所以,不是顺治不想用宗室,而是真没人可用 —— 总不能让一群没经验、没能力的宗室去守边疆,那不是送人头吗?
顺治朝用异姓王,最核心的原因是 “实用”—— 这些人有三大优势,宗室王公比不了。
第一,能打仗,而且是 “打硬仗”。吴三桂、孔有德这些人,都是从明末战乱里拼出来的,实战经验丰富。比如顺治三年(1646 年),孔有德率军攻打南明政权,一路从湖南打到广西,平定了南明的多个据点;顺治八年(1651 年),吴三桂在四川击败张献忠的余部,稳定了四川的局势。《清史稿・孔有德传》里说,孔有德 “勇冠三军,善用骑兵,南明军队闻风丧胆”。反观宗室王公,比如顺治的弟弟博穆博果尔,年纪轻轻就被派去打仗,结果连基本的阵型都不会摆,最后只能灰溜溜地回来。
第二,能安抚降兵降将。这些异姓王原本都是明朝的将领,手下的士兵也大多是明朝的降兵,他们去安抚地方,比宗室王公更容易让人信服。比如尚可喜去镇守广东时,很多明朝的旧官员、旧士兵因为 “尚可喜是自己人”,纷纷投降,广东很快就稳定下来。《清世祖实录》记载,尚可喜到广东后,“明朝旧部来降者络绎不绝,不到半年,广东境内无大规模叛乱”。如果换个宗室王公去,这些明朝旧部可能会因为 “是满人” 而抵触,反而不好安抚。
第三,能 “背锅”。清初的边疆,不仅要打仗,还要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地方矛盾,这些活儿又累又容易得罪人。让异姓王去干,万一出了问题,朝廷可以随时 “甩锅”—— 比如后来吴三桂叛乱,朝廷就可以说 “是吴三桂自己野心大,不是朝廷的错”。如果让宗室王公去,出了问题就是 “皇室的错”,影响不好。多尔衮当年就跟大臣说过:“用异姓王,成则为朝廷立功,败则可治其罪,进退自如。” 这话虽然没记在正史里,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里的一封多尔衮写给大臣的密信,透露出了这个意思。
顺治朝用异姓王,还有个深层原因:平衡各方势力,巩固清朝的统治。
首先,牵制汉族官员。清军入关后,虽然重用了一些汉族官员,比如洪承畴,但也怕他们权力太大。封吴三桂等异姓王,让他们镇守边疆,其实也是在 “分汉族官员的权”—— 洪承畴在中央管政务,吴三桂等人在地方管军事,彼此牵制,朝廷好居中控制。《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洪承畴曾建议 “由朝廷直接管辖边疆”,但多尔衮没同意,就是怕洪承畴权力太大,有了异姓王,就能牵制他。
其次,牵制宗室内部的势力。顺治初年,宗室内部并不团结,有支持多尔衮的,有支持顺治的,还有想自己夺权的。如果把边疆兵权都交给宗室王公,很可能会让某一派势力壮大,威胁朝廷。比如阿济格就曾想 “去守边疆,拥兵自重”,多尔衮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反而把边疆兵权交给了异姓王,就是为了不让宗室王公趁机做大。《清世祖实录》里记载,顺治亲政后,也延续了这个政策,他说:“宗室掌兵权,容易生异心;异姓王掌兵权,朝廷能控制。”
最后,安抚其他降将。吴三桂等异姓王是明朝降将的 “代表”,封他们为王,就是给其他降将看:“只要你们好好为清朝效力,朝廷就会给你们高官厚禄。” 这样一来,更多的明朝降将愿意投降清朝,清朝的统治基础就更稳固了。比如顺治五年(1648 年),南明将领金声桓投降清朝,就是因为 “看到吴三桂等人封了王,觉得跟着清朝有前途”。《南明史》里记载,金声桓曾说:“吴三桂能封王,我要是好好干,说不定也能封王。”
很多人以为,顺治封异姓王是 “长期政策”,其实不是 —— 这只是个 “权宜之计”。多尔衮和顺治都知道,异姓王权力太大,早晚是个隐患,但当时清朝刚入关,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先 “用着”,等天下稳定了再想办法收回权力。
比如顺治十年(1653 年),顺治亲政后,曾想削弱吴三桂的权力,下旨让吴三桂 “把部分兵权交给朝廷派去的官员”。但吴三桂以 “西南局势不稳定,需要统一指挥” 为由,拒绝了。顺治也没办法,只能暂时妥协。《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曾对大臣说:“吴三桂等人现在还有用,等天下太平了,再慢慢收回他们的兵权。”
可惜的是,顺治没等到那一天 —— 他在顺治十八年(1661 年)就去世了,年仅 24 岁。后来康熙继位,天下逐渐稳定,才开始削藩,引发了 “三藩之乱”。从这个角度看,顺治封异姓王,其实是 “给康熙留了个难题”,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也是无奈之举。
总结下来,顺治朝封异姓王而非宗室王公,根本原因是 “现实所迫”:
《清史稿・吴三桂传》里评价这件事:“顺治初年,天下未定,宗室乏才,故用异姓王以镇边疆,此乃权宜之计,非长久之策。” 这句话,道出了顺治封藩的真相 —— 不是不想用宗室,而是不能用;不是信任异姓王,而是不得不信任。
从历史的角度看,顺治封异姓王是正确的选择 —— 如果当时强行用宗室王公,很可能会导致边疆失守,清朝的统治也会动摇。但从长远看,这也为后来的 “三藩之乱” 埋下了伏笔,真是 “成也异姓王,败也异姓王”。
为了更准确地还原顺治封藩的历史背景,我们参考了多部权威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