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昨天,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分论坛上,与会专家清晰标记出了中华文明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赓续”走向“创新”的实践逻辑。
为中国学研究搭建一个变“各说各话”为“学术共话”的平台
“赓续”与“创新”是理解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的两把关键钥匙。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认为,“赓续”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密码。它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赋予了今日中国道路深厚的历史底蕴。因此,研究中国如果不“溯历史的源头”,不“循文化的根基”,就如同观察一棵大树而忽略其深埋地下的根系,是无法理解其为何能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而“创新”则是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引擎。今天的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伟大的实践,本身就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宏大创新。从“民惟邦本”的古老智慧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从“赓续”走向“创新”的实践逻辑。
“中国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世界性、开放性的学术领域。从马可·波罗、利玛窦,到费正清,再到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潜心研究中国学的青年学人,一代代国际友人和中国研究者以“他者”的眼光观察、记录和研究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外部视角。”陈志敏表示,通过为中国学研究搭建一个变“各说各话”为“学术共话”的平台,期待各国的学者贡献各自的智慧,共同推动中国学的学科建设。用中国话语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与世界分享。
文明型国家叙事正在颠覆西方民族国家的叙事
作为长期研究中国模式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学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认为中国通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已经把一个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融合在一起,并成功实现了和平崛起。这一切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西方理论认为,民族国家是国家的最高形态,而文明型国家叙事正在颠覆西方民族国家的叙事,认为民族国家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现代国家,特别是文明型国家,它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国家。
正是以文明型国家的理论与实践为依托,中国在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模式,这不仅为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更向世界证明:国家发展道路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范式。中国的探索为其他国家结合自身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选择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神话,推动全球发展模式朝着更加多元、包容的方向演进。
西方中心论受到了来自文明型国家话语的挑战,背后是全球南方软硬实力的全面崛起。在这个意义上,文明型国家叙事可能标志着来自中国、来自全球南方的新的延续式的开端,它的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彰显。
不应再扮演冷眼的旁观者,而是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视频连线中,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公共政策和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布萨尼·恩格卡韦尼表示,该倡议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给出了全新的中国方案。南非是最早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帮助包括南非在内的非洲国家开拓了亚洲国家和地区市场,加强了非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联系。倡议所蕴含的平等、合作、共赢的东方理念得到了全球南方的认同。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反对霸权主义,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大国形象。今天,面对纷繁的国际事务,你我都不应再扮演冷眼的旁观者,而是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恩格卡韦尼强调,全球南方国家必须携起手来,推动多边合作,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方能在全球事务以及贸易领域有自己的作为,反对西方霸权主义,增进全球南方国家人民的福祉。
巴黎政治学院国际事务学院实践教授武克·耶雷米奇表示,当今世界正深陷地缘政治衰退的泥潭。相较于经济周期,地缘政治周期更具不可预测性,且持续时间往往更长。或许波谷还未到来,全球治理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世界格局仍在持续重塑之中。身处当下国际关系的寒冬,耶雷米奇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相信倡议能够让大家学会考虑其他人、其他国家的利益,带来包容性发展,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的方向演进,让这个寒冷的冬天不至于延续太久。“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接受这一点。”谈及中欧关系,耶雷米奇相信中国和欧洲在很多方面拥有共同的利益,是可以合作的,也应该合作。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未来中欧势必会建立起越来越融洽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