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9月,红军刚刚走出艰难的草地,却立刻被国民党围追堵截。此时的红军士兵们早已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当他们行进到一个名为崔古仓的小村落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粮仓,门口竟然没有上锁,也没有人看守。当红军打开粮仓的大门时,眼前的一幕令所有人都惊讶不已:粮仓里竟然存放着20万斤的粮食,外加1000多公斤的食盐!这对正处于极度困境中的红军而言,无疑是及时的救命稻草。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粮食究竟是谁的?为什么这个粮仓会无人看守?
那时的红军面临着三条艰难的选择道路:绕道青海、迎面突围或冒险北上。如果选择绕道青海,必须穿越极为恶劣的环境和无人区;如果选择迎面突围,由于粮草几乎耗尽,红军几乎无力应对强敌;最终,红军决定冒险北上,通过险要的腊子口。
蒋介石很快得知红军选择了这条道路,立刻命令杨积庆、鲁大昌和胡宗南将军在腊子口附近设防,企图合围红军。然而,红军在9月16日进入崔古仓村后,发现了这座无人看守的粮仓,为红军的补给提供了急需的物资。虽然红军需要这些粮食,但他们并没有白拿,而是留下了两捆纸币和一些拮据。
得到了粮食和食盐的补给后,红军士气大振,成功突破了敌军的围堵,并一举夺得了腊子口。这一切,竟然与“卓尼王”杨积庆暗中安排的粮仓有关。为何杨积庆会支持红军呢?
杨积庆,卓尼的第19代土司,精通藏语和汉语。虽然他从未离开过卓尼,但他一直关注国内外局势,并与一些革命人士建立了密切关系,如宣侠父等。这些交往让他对共产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通过与《大公报》记者范长江的交流,杨积庆对红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935年8月,范长江与杨积庆见面时,红军刚刚走出草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范长江当时肩负着加强少数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的任务。蒋介石在这时正通过对地方势力“怀柔”手段,企图利用他们对付红军,但杨积庆却未被蒋介石的策略所迷惑。他与范长江的长谈使得杨积庆对国民党的真实意图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与此同时,红军已经进入迭部县,由于大雨,道路和桥梁损坏,红军在此暂时停留。而此时的迭部县被甘肃军阀鲁大昌控制,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亲蒋势力,不仅不断威胁、拉拢杨积庆,还打算通过“围剿”红军,借机夺取杨积庆的地盘。然而,杨积庆却选择了“守土自保”的策略,他表面上与国民党合作,暗中却支持红军。
杨积庆不仅帮助红军修复了渡江栈道,还暗中开仓放粮,将大量粮食和食盐送给红军,确保了红军的生存和突破。他的这些举动,虽然表面上与国民党合作,实际上却在为红军提供宝贵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杨积庆不仅帮助了红军,还帮助了百姓,确保他们不受战乱之苦。
1936年8月,红军即将北上。此时鲁大昌再次试图通过施压迫使杨积庆出兵对抗红军,但杨积庆已经看透了国民党的真面目,与红军达成了“互不侵扰”的默契,并继续向他们提供物资支持。在红军离开藏区后,杨积庆甚至收留了红军的伤病员,充分体现了他的仁爱与义气。
然而,这种“暗中支持”的行为并没有逃脱国民党的眼睛。鲁大昌将杨积庆指控为“私通红军”,并通过调查来加大对杨的打压。但杨积庆早已深谙权谋之道,他巧妙地通过一些手段,使得调查不了了之。尽管如此,鲁大昌不甘心,最终发动了对杨积庆的暗杀。
1937年,杨积庆在一次暗杀行动中丧命,史称“博峪事变”。他的一生,虽在暴风骤雨中结束,但他的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他的忠诚、智慧与勇气,成就了他作为民族英雄的地位。红军的长征和胜利,正是在像杨积庆这样伟大人物的无私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
杨积庆的儿子杨复兴,后来也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继承了父亲的革命精神。1994年,杨积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以纪念他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杨积庆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他如何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中,坚定地站在民族大义一方。他的英雄气概和深邃的政治眼光,使他在历史的洪流中,成为了人民心中的永恒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