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港交所10月9日披露,东鹏饮料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这是4月3日首次递交上市申请自动失效后的第二次冲刺。
这家中国功能饮料龙头在A股上市后股价飙升,账上现金类资产高达142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双双增长超36%,却计划通过港股IPO融资约14.93亿元。一边是百亿现金“闲置”,一边是执意融资扩张,为何一家“不差钱”的企业执意二次上市?
东鹏饮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核心产品包括东鹏特饮维生素功能饮料、由柑柠檬茶等。根据尼尔森数据,东鹏特饮在国内能量饮料市场销量占比高达47.9%,连续四年位居行业首位。
2021年5月27日,东鹏饮料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A股功能饮料第一股”。上市后公司股价表现强劲,截至2025年10月9日,总市值约1548亿元。
2025年4月3日,东鹏饮料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但因未在6个月有效期内完成上市流程,于10月3日自动失效。10月9日,东鹏饮料火速二次递表,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为联席保荐人。
早在2022年6月,东鹏饮料便筹划在瑞士证券交易所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试图打开欧洲市场,但“基于国内外市场形势变化,综合考虑自身因素”于2024年2月宣布终止。随后,公司转向港股,于2025年3月通过H股发行方案,4月正式递表,10月二次冲刺。
此次赴港IPO,东鹏饮料计划融资约14.93亿元,用于海外市场扩张及产能建设。然而,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公司货币资金达56.53亿元,若计入理财等现金类资产,总额高达142.23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甚至计划动用不超过110亿元闲置资金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
一边是百亿现金“无处可花”,一边是执意融资,这一矛盾操作被投资者调侃为“左手理财、右手融资”。
根据东鹏饮料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在上半年营业收入107.37亿元,净利润23.75亿元,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增幅双双超过36% ,并创下公司史上首次半年营收突破百亿的纪录。
全国化布局成效显著,华北市场收入规模跃升至公司第二,增速达73%;作为大本营的广东市场增速虽相对放缓,但仍保持超过20%的增长。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85.05亿元增至158.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6.5%;归母净利润从14.41亿元跃升至33.27亿元。
然而,在利润增长的背景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滑了23.24%。同时,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净利润的比值降至0.73,部分账面利润尚未以现金形式收回。
营收高度依赖核心产品东鹏特饮,其占公司收入比重虽从2022年的96.6%降至2025年的77.9%,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公司推出电解质饮料“补水啦”等新品,但因需要凭借性价比快速放量使得毛利率偏低,盈利能力尚未验证。
渠道扩张的同时销售费用也在攀升。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拥有3200余家经销商,覆盖终端网点420万家。 与此同时,2022年至2024年,销售费用从14.49亿元增至26.81亿元,2025年上半年渠道推广费同比增长61%。
截至2024年底,公司现金类资产总额达142.23亿元,但短期借款增至65.51亿元,资产负债率升至66.08%,形成“存贷双高”现象。尽管公司解释称通过低息借款(利率2.20%-2.50%)与高息理财(收益率约2.66%)套利,2024年理财收益达3.88亿元,但财务专家罗晓敏表示,此举可能将负债成本转嫁给中小股东。
另一方面公司在高负债背景下仍实施高额分红,2024年分红金额达23亿元,股利支付率69%,累计分红已超53亿元。与此同时,股东频繁减持:2022年限售解禁以来,股东累计减持超50亿元,其中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套现逾30亿元,第三大股东鲲鹏投资于2025年初宣布拟减持1.38%股份。
尽管公司现金充裕,但短期借款激增、资产负债率偏高,存在财务风险。业内分析认为,通过H股股权融资可补充权益资本,改善资产负债率,减少利息支出,提升长期财务健康度。2024年公司利息支出约1亿元,若通过股权置换部分债务,将直接提升净利润。
同时,香港公司治理公会在接受《中国基金报》采访时曾提到,港股上市还可为股东提供更灵活的退出渠道。H股通常以较A股折价方式发行,H股上市后,股东可通过国际市场减持,减少对A股股价冲击。东鹏饮料在A股市盈率超30倍,H股发行既可满足股东退出需求,又有助于平衡两地估值。
2022年以来,中国监管层鼓励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港交所为“A+H”模式开设绿色通道。东鹏饮料若能成功登陆港股,赴港上市符合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导向,可提升公司国际资本市场形象。
东鹏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海外扩张,将港股视为国际化跳板,计划重点开拓东南亚市场。截至2024年底,公司产品出口至25个国家,在印尼、越南设立子公司,海南、昆明生产基地定位为面向东南亚的出口枢纽。
然而,截至2024年底,东鹏饮料海外收入占比不足0.3%,红牛、Monster等品牌已占先机,短期内业绩贡献有限。
同时,功能饮料赛道竞争加剧,红牛市场份额仍稳固,乐虎、战马、外星人等品牌虎视眈眈。
东鹏饮料二次递表背后,隐藏着产品单一化焦虑、股东减持压力与出海挑战。华安证券的分析报告认为,赴港上市若成功,将为公司打开资本国际化窗口,但能否真正化解隐忧,关键在于“迭代+拓品”,这是东鹏饮料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最优选择。
撰文 | 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