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国际头条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新晋诺贝尔奖得主与全世界“失联”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10月6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公布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后,却无法联系上获奖者之一:美国科学家弗雷德·拉姆斯德尔。
拉姆斯德尔的工作伙伴杰弗里·布鲁斯通也一直尝试联系他,但没有联系上。
与此同时,诺贝尔委员会在试图联系另一位获奖者玛丽·布伦科时,电话也无人回应。
这戏剧性的一幕,搞的诺贝尔委员会秘书长托马斯·珀尔曼在宣布获奖者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我请求他们,如果有机会,请给我回电话。”
10月7日,也就是在公布奖项一天后,诺贝尔委员会终于联系上了弗雷德·拉姆斯德尔。
据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回忆,当时他与妻子正在靠近黄石国家公园的一个山中露营,被大雪困住了,那里几乎没有信号,而且手机还开着飞行模式,完全与外界失联。
后来,拉姆斯德尔夫妻俩终于下山,路过一个小镇,由于他妻子的手机没有处于飞行模式,网络一恢复,信息瞬间“爆炸”,手机里有200条短信都在说拉姆斯德尔得奖了。
那时候拉姆斯德尔正在外面遛狗,突然听到妻子大叫,他还以为是附近有灰熊,结果妻子告诉他得了诺贝尔奖,拉姆斯德尔还说“不可能”,直到后来他才反应过来,自己真的得了诺贝尔奖。
而玛丽·布伦科,也是从一位凌晨来到她家的美联社摄影师处得知了她获奖的消息。
玛丽·布伦科说她之前忽略了诺贝尔委员会的电话,她看到一个瑞典的号码,心想“这只是某种垃圾信息”。
当布伦科的丈夫告诉她获奖时,她还说“别傻了”。
中国人对于发生这种乌龙事情,是百思不得其解的。
要知道,诺贝尔奖是国际上绝无仅有的最强奖项,历史悠久,举世瞩目,怎么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呢?
难道奖项得主没有事先报名申请吗?难道奖项得主没有事先运作一下吗?难道评选结果没有对提名人员提前揭晓吗?难道委员会在宣布获奖名单前没有通知得主吗?
……
下面我们一一来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诺贝尔奖不需要提前报名参选,个人或机构不能自己申请诺贝尔奖,评选过程始于邀请提名。
第一,提名资格。
诺贝尔奖委员会每年9月会向数千名符合资格的人发出 confidential(保密) 提名邀请,这些受邀者包括:
之前的诺贝尔奖得主;相关领域的大学教授,特别是特定国家的大学终身教授;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特定学术机构的成员;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如和平奖,会邀请各国议员、政府部长、国际法院成员等。
第二,提名过程。
提名者必须在次年1月31日前提交提名信和相关支持材料,自我提名是无效的。
所以,获奖者都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提名的。
其次,评选过程是严格保密的。
保密性是诺贝尔奖评选的基石,旨在保护评选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避免受到外界压力和游说的影响。
第一,50年保密期。
所有提名和评选相关的档案、文件和内部讨论记录都受到50年保密期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今天能查到的关于1970年代诺贝尔奖的提名信息,但要了解去年的详细提名情况,需要等到2070年以后。
第二,不公开讨论。
委员会成员和专家不会对外公开讨论候选人,也不会透露谁在候选名单上,外界流传的“预测名单”都只是媒体和学术机构的猜测。
最后,在官方宣布评选结果的当天,会提前很短时间告知获奖者,这是诺贝尔奖传统中最具戏剧性的一环。
第一,最终决定。
各个奖项委员会在每年10月初通过投票做出最终决定,这个决定是立即生效的,无需任何政府机构批准。
第二,通知过程。
1. 在斯德哥尔摩/奥斯陆(仅和平奖在奥斯陆)的官方新闻发布会开始前几分钟到一小时,委员会会设法联系到获奖者本人。
2. 这个过程通常非常紧张,有时甚至联系不上获奖者,例如,他们在飞行中、在偏远地区工作等,包括本次。
3. 通知电话或邮件通常非常简短,旨在确认对方已得知消息,并邀请他们参加12月的颁奖典礼。
第三,官方宣布。
在预定的时间(通常是斯德哥尔摩时间下午1点,和平奖是上午11点),诺贝尔奖委员会会同步向全球媒体公布获奖者名单。
总结一下诺贝尔奖评选流程:
邀请提名(保密) 收到提名(保密) 委员会评审(保密) 内部讨论和筛选(保密) 最终投票 电话通知获奖者(官宣前几分钟) 全球同步官方宣布。
这种严谨而保密的流程,最大限度地确保了诺贝尔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也让每年的获奖结果公布成为全球瞩目的惊喜时刻。
我们想象一下,假如诺贝尔奖设立在中国,会发生什么?
这事要是发生在中国,谁能被提名、谁能获奖、获奖名单什么时候公布,起码提前一年以上就内定好了,官方宣布结果也就是走个形式而已,获奖者早早就在等着官宣,压根不可能出现“失联”的奇葩事。
网上不是早就有个段子说明一切嘛,问:
马斯克如果出生在中国,还能不能成为钢铁侠?
网友回答:
马斯克如果在中国说“我要搞火星移民计划”,领导问“计划能不能算我一份”?他答“不能”,于是计划泡汤了;
马斯克如果在中国说“我要发射火箭”,领导说“先敬我三杯酒”,他回答“我不会喝酒”,结果火箭迟迟发射不了。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样的事情不同的结果。
比如屠呦呦,尽管她于202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并曾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国际荣誉,但从未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或许就是因为她没有给领导敬酒吧!
当然,我们甚至会瞧不起诺贝尔奖,我们会觉得诺贝尔奖是按照西方国家的标准设立的奖项,我们国家有自己的标准,为什么要去舔它?
大家还记得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情形吗?
那时候,莫言被国人骂惨了,国人说莫言是在讨好西方,专们刻画描写中国苦涩的一面,配合西方一起抹黑中国。
莫言却说,文学艺术的核心功能在于揭示社会黑暗、不公正现象以及人性的阴暗面,而非单纯歌颂美好。
他在多个场合指出,文学作品如果仅聚焦于唱赞歌而回避批判,将导致对现实的片面呈现,无法促进社会进步。
像屠呦呦和莫言这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在国内不受待见的人,在其他领域还有很多。
今天说这些,并不是我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希望我们也有一个允许学术自由、开放、公正生长的空间,不受官僚作风影响,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再现历史上曾经灿烂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才能更快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早日实现中国梦!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