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家长们给孩子报兴趣班时,对其他项目都特别宽容,唯独对围棋格外苛刻。这让我不禁想问:为什么大家对围棋这么"双标"?
想想看,现在哪个孩子不是兴趣班排满?乐高、轮滑、舞蹈、钢琴、绘画...家长们报班时都特别佛系:"就当玩玩嘛"、"锻炼身体"、"培养艺术细胞"。可一到围棋,画风突变:"学这个有用吗?"、"能当职业棋手吗?"、"会不会浪费时间?"
这逻辑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学钢琴的没几个指望孩子成为郎朗,学舞蹈的也没想着培养杨丽萍,怎么到了围棋这儿,就非得奔着职业棋手去?围棋不也是个益智游戏吗?
其实这种"双标"背后,藏着几个有趣的认知误区:
误区一:把围棋当"职业培训"
很多家长一提到围棋,脑子里自动浮现出"职业棋手"四个大字。拜托!让孩子学围棋,就不能单纯为了开发智力、培养专注力吗?就像学钢琴不一定要当钢琴家,学画画不一定要当画家一样。
误区二:低估围棋的普适价值
围棋能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计算能力、抗挫折能力,这些素质在任何领域都用得上。可家长们偏偏只盯着"能不能当饭吃"这个单一维度。
误区三:高估其他兴趣班的"性价比"
说围棋费时间?画画的孩子一站就是大半天;说围棋费钱?钢琴课表示不服;说围棋难学?舞蹈生的基本功训练了解一下?任何兴趣班想学出成绩,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更讽刺的是,家长们对其他兴趣班的"炮灰率"视而不见。学钢琴的能成为职业演奏家的有几个?学舞蹈的能进国家院团的有多少?怎么到了围棋这儿,就突然清醒地意识到"成才率低"了?
其实这种"围棋焦虑"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对教育的功利心太重。给孩子报班时,总在潜意识里计算"投入产出比"。但问题是,教育的价值真的能用这么简单的公式衡量吗?
我认识一个围棋老师,他说过一段特别有意思的话:"来学棋的孩子分两种:一种是被家长逼着来的,一种是真喜欢的。前一种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后一种就算成不了职业棋手,也能从中获得终身受益的能力。"
这话放在其他兴趣班上也适用。真正重要的是孩子是否享受这个过程,是否能从中获得成长,而不是能不能靠这个"吃饭"。
说到底,给孩子选择兴趣班时,不妨问问自己:
如果答案都是积极的,那管它是围棋还是钢琴,都值得一试。毕竟童年只有一次,与其纠结"有没有用",不如多关注"开不开心"。
最后想说,与其把围棋妖魔化成"要么职业要么白学",不如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智力游戏。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跳棋、五子棋一样,享受思考的乐趣,不是很好吗?
记住:不是每个学围棋的孩子都要成为柯洁,就像不是每个学钢琴的孩子都要成为郎朗。让孩子在兴趣中成长,才是兴趣班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