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要造就自己。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很多东西之后才能明白自己是谁,有的人初心不改,有的人就被环境改变了。
一个大学毕业生进入某个企业,就相当于“入模具”,自然会受企业文化氛围和制度的塑造,接受一定的商业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他有的可以适应,有的就难以接受,当矛盾产生之后,他就会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让自己取得发展。
人要么是被造就,要么是自我造就,但归根结底是靠自己的选择。
什么样的人最笨,什么样的人进步最快?
从古至今,一流的人才都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他们不仅是总结自己的经验,还能够从别人的错误和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化为自己成长的营养。
“人生就像一条条的绳子,只用绳子是抓不到鱼的,但是把绳子打一个结,是一个十字线,再打一个结就是网格了。每总结一次,其实就是打了一个结,如果你对这12年有12次总结,就形成一个小网,可以去抓鱼了。”
有个员工说自己有12年的工作经验,任总就告诉他应该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这样既是造就自己,也能给别人作贡献。
“人类历史就是不断总结的历史,不断总结,才能有所发明、有所提高、有所创造,才会创造出新世界。”
事实就是如此,人类是靠文字和语言把知识、经验、教训等资产不断传承下去的,因此人类才能不断发展,才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基础。
所以不能够总结自己经验和教训的人最笨,而能够这样做的人进步最快。
万物皆有关联,人的大脑也是靠关联来运作的。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他们懒得开动脑筋,不愿意进行思想上的艰苦奋斗,因此他们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随波逐流,成功不知道如何成功,失败不知道如何失败。
或许在他们看来,靠运气更划算。
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经验和路径依赖,他们基本不会承认自己有错误或不好的时候,他们习惯了一切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他们对自己永远是沾沾自喜,看别人都是过错,于是在三四十岁就思维僵化了,往后余生都是重复而已。
这就是拒绝成长,不能够去发现现实世界的种种关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固步自封,刻舟求剑,失去了无量的前途,所以古人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老方说任正非成功的一个重要“心法”就是总结,你一定要善于总结,有总结才有修正和进步,“人的思维就是一根根的丝,总结一次打个结就是结晶,四个结就是一个网口,多打个结纲举就目张了,总结越多就越能网大鱼。”
总结的内涵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批判。
将军是靠自己悟出来的,任正非这样的高人也是靠自己的感悟,没有人帮你看破红尘,除非你自己能够培养、造就自己。
谁培养了任正非?没有人培养,是他自己悟出来的,自己感悟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也才能“应用之妙,存乎一心”。老方说思维的网络就是靠一次一次的总结织成的,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道理。
而对于一个团队和企业而言,其成长的心法也是一样的,都是不断总结、修正和迭代完善的螺旋上升过程,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华为有红蓝对决,有内部的自我批判文化,这就代表了组织体的自我更新,其实美国之所以厉害也是因为它能够自我批判。
比如“沙漠风暴”,美国是完胜的结果,“但美国回去以后的总结全是批判自己,因为美国说不可能再打这么完美的战争,不可能再在最完美的地方遇到最完美的敌人,用最完美的方式完成了最完美的战争。”
要记住,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或是一个国家,都需要不断总结,自我批判,有所改进,否则就是原地踏步。
而原地踏步的结果是什么呢?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落后就要受欺。
多少人都陷入在了“垂钓者”的陷阱之中。
越是愚昧的人越执着,把自己的想法、经验当成绝对真理,他们的脑筋都用在了如何满足自己的私欲上,他们光想着“钓鱼”,却忽略了鱼钩的范围是有限的。
这种人通常自以为聪明,他们也会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垂钓才能钓到大鱼,等他们找到一个地方,上了饵料,然后就只是等待,听天由命了。钓到鱼就喜不自禁,钓不到鱼就悲叹运气不好。
多少人毕其一生都得不到自己所期望的那条鱼。
所以说人要晓得自己的局限性,要能够克服自我的狭隘,然后才能把视野扩大,超越鱼钩的范围之外,看到无限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任正非的思维方式中得到启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