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成功击落4架阵风战机后,印度空军提出了一个更令人震惊的计划:计划采购114架阵风战机,预计总价值超过2万亿印度卢比(约226亿美元)。如果这一提案得到批准,法国将超越俄罗斯,成为印度最大的武器供应国,而印度也将成为法国除本土之外最大的阵风战机用户。
尽管这一提案看似违背常规的军事采购逻辑,却深刻揭示了印度国防战略的深层次问题。印度的本土军工业面临崩溃,而其整体军事能力又不足,迫使其只能依赖昂贵的外购武器。即便知道这些先进的战机在未来的空战中可能沦为“高价靶子”,印度依然选择继续购买。
印度对阵风战机的执着,源自其对现代空战的根本误解。阵风战机的性能数据确实很吸引人:9.5吨的最大载荷,搭载先进的SPECTRA电子战系统,使其在理论上被视为4.5代战机的代表。然而,在实战中,印军将阵风战机用于“单打独斗”,这一点暴露了其战斗力的局限。
巴基斯坦在与印度的对抗中,利用LINK17数据链展现了其优势。这套系统不仅整合了中式雷达、防空导弹和战机,还能与巴基斯坦的幻影战机和萨博2000预警机兼容,形成一个全域协同作战网络。而印度即便拥有阵风这样的先进战机,仍然因为缺乏统一的数据链,导致战机与预警机之间的信息传输存在8秒的延迟。在空战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这种延迟足以决定战局。
另一个问题是武器的代差。巴基斯坦的歼-10CE战机装备了射程达到200公里的PL-15E导弹,而印度阵风则配备了射程仅为80公里的“米卡”导弹。在实战中,印度的阵风战机很容易陷入“看得见但打不着”的困境,而巴方则能够利用超视距打击轻松击败印度。
印度的本土国防工业也面临严重困境。尽管印度曾试图通过自主研发来解决问题,但如LCA光辉战机的研发历程却长达40年,至今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国产的英萨斯步枪甚至无法实现全自动射击,早已被前线士兵遗弃。印度的“阿斯特拉”空空导弹也因为试射失败率高达40%,无法满足实战需求。如此情况下,印度只能依赖外购武器。
从2017年到2021年,印度连续五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进口国,其国防预算中约26.4%用于购买新装备,然而其中75%本应用于本土采购,却因军工体系低效而无法产生实际效果。
此次计划中的114架阵风战机,将耗费印度年度装备采购预算的近60%。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印度空军的实际问题。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印度2025年的国防研发经费只有约31亿美元,不足中国同类投入的1/20,无法支持装备的不断升级换代。
印度将阵风战机视为“制衡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地缘政治工具,但这一判断存在严重误判。埃及、卡塔尔等国家采购阵风时,都会要求配套后勤保障和战场信息共享系统,以确保战机能够融入其作战体系。然而印度为了压低采购成本,主动放弃了这些关键配套服务,导致阵风战机无法发挥其全部战力。
更为荒谬的是,印度通过购买西方先进武器来提升其国际地位,却事与愿违。空战失利之后,西方国家的质疑声不断加剧。欧盟和美国的经济制裁实际上是在否定印度在战略上的“无用性”。而巴基斯坦则通过此战展示了“中国装备体系化运用”的优势,吸引了土耳其、印尼等国纷纷前来学习,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篇评论准确指出:“印度花巨资购买的不是战斗力,而是自我安慰的幻觉。”
印度追加采购阵风战机的决策,本质上是用金钱来掩盖其战略短板的无效尝试。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体系对抗时代”,巴基斯坦通过低成本的“中国装备 数据链协同”方案,轻松击败了印度“西式装备堆砌”这一高价阵容,成功打破了新时代战争的规则。
如果印度不打破“重装备、轻体系”的误区,不解决本土军工问题,即使将阵风战机的数量增至150架,也无法弥补与对手之间在作战体系上的差距。226亿美元的采购合同可能暂时缓解印度空军的“中队短缺焦虑”(目前印度空军仅有29个中队,远低于42个的编制需求),但却只能进一步加剧其对外购武器的依赖,最终在战略竞争中愈发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