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当众演讲或发言时,感到口干舌燥,喉头紧锁,几乎说不出话来。
在会议上突然被提问时,心跳立即加速,大脑也一片空白,整个人茫然无措……
我们之所以会如此,都是因为我们那根紧绷的神经。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紧张是浪费精力的代名词,它是你成就的敌人。
紧张是思想和语言上的杀手,会扼杀你的创造力,抹去你的表达力。
日本人际关系沟通专家森下裕道,就曾被怯场和紧张困扰了30多年。
他在不断摸索中,终于找到破除紧张的方法,并总结在了《会表达的人赢麻了:人前不紧张的说话技巧》一书中。
他认为,行走世间,人人都难免遭遇紧张、尴尬、无措的时刻。
但摆脱紧张从来不是一件难事,任何人都能实现表达自由。
1
书中,森下裕道提到一次采访经历。
凭借畅销书成名后,他接到了一家杂志社的访问邀约。
为了缓解紧张情绪,他特意将采访地点定在自己家的公寓大厅。
他原本以为,只要待在熟悉的环境中,自己就能表现得更加从容。
可一到现场,他发现除了跟他对接的负责人之外,还有他从未见过的摄影师、记者、编辑等。
面对一张张陌生面孔,他感到无比紧张与不安。
从交换名片开始,他就忍不住手抖、冒汗,说话支支吾吾,也不敢直视镜头。
最终,采访因难以进行而提前结束。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接到过那家杂志社的合作。
无法自然地与人沟通、松弛地表达自我,成了他职业道路上的绊脚石。
罗振宇曾说:在当代社会,职场上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表达能力。
一进入公共场合就紧张,一遇到突发状况就慌乱,注定不会给他人留下好印象。
喜剧演员琼·里弗斯,成名之前生活窘迫。
有一回,她去纽约一家高档百货公司应聘服装导购。
到了面试当天,她控制不住地紧张起来,始终不敢抬头跟面试官对视。
当面试官拿起一件昂贵的女装,请她为自己推销一下时,她的大脑突然一片空白。
原本提前准备好的推销话术,她一句也想不起来,尴尬地沉默了近一分钟。
最终,她被面试官淘汰出局,失去了这次工作机会。
一个人表达的方式和水准,代表了他的格局和境界。
在该展示自己的场合,做不到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只会在职场上吃尽哑巴亏。
你会争取不到重要的工作,更无处施展自己的实力。
哪怕你再勤奋,再踏实,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自己眼前溜走。
2
森下裕道年轻时,一直在与紧张情绪作斗争。
尤其是与异性相处时,他更是心怦怦直跳,连话都说不出来。
结果,对方将他的紧张误解成了厌恶,以为他不喜欢自己,并渐渐疏远了他。
就这样,他一次又一次白白错过心仪的异性。
你看,时刻笼罩在紧张情绪中的人,注定会在人际关系上屡屡碰壁。
明明重视对方,却因为不会变达,反而得罪了人。
原本满怀热情,却由于张口结舌,反倒遭人误解。
作家村上春树,性格极度内向,不喜欢参加公开活动。
刚成名那几年,举办签售会对他来说简直是巨大折磨。
面对长长的粉丝队伍和期待的注视,他感到非常不适和焦虑,一心想着快点结束。
当粉丝满怀激动地递上书,试图与他交流感想或表达喜爱时,他更是不知该如何回应。
他不是简短地回答“嗯”、“谢谢”,就是点头、沉默、快速签名,全程避免眼神接触。
他那不冷不热的态度,令无数粉丝感到受伤和失望。
有人误会他太过冷漠,有人指责他爱摆架子,还有人对他的作品失去了兴趣。
直到多年后,他才在随笔中坦言:社交恐惧和紧张,导致自己一度“失语”。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因为过度紧张,不会表达,而导致人际关系受阻。
参加朋友聚会时,害怕融入不了而选择沉默,结果被贴上了不合群的标签。
面对心仪的异性,担心言行出错而小心拘束,却被对方误以为你在刻意疏远。
跟他人起冲突时,也不知道怎么解释清楚,最后越描越黑,遭人反感。
容易紧张的人,无法自如地跟人沟通,更不能准确地传达心意。
到头来,不仅经营不好关系,还会一不小心就制造误会,把身边的人越推越远。
3
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沟通和处事能力。
在《会表达的人赢麻了》中,森下裕道也说:
当你从焦躁和紧张中解脱出来,人生不仅渐入佳境,更如拾级而上般持续成长。
克服紧张,学会表达,你的人生便会踏上快车道,每走一步都畅通自如。
科技领域博主老金,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刚开始创业时,参加过一次业内举办的酒会。
当时,众多顶尖公司高管、投资人、业界大咖云集。
其中,有一位业界泰斗,以严肃寡言著称,把不少新人震慑到语无伦次。
老金却主动走上前,自如地跟对方打招呼,并谈及对方近期一篇文章。
他还快速梳理思路,组织语言,向对方请教了几处看不懂的地方。
听到他清晰而简洁的表达,对方顿时对他心生好感,开始详细地为他解答。
他一边认真倾听,适时点头,一边在关键之处用简短精准的语言进行确认。
两人有来有往地畅聊半小时后,对方主动给他留下了联系方式。
事后,对方还牵线搭桥,让老金获得了独家采访某顶级实验室负责人的机会。
一来二去,老金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行业核心人脉圈,获得了更多有价值的资源。
演说家西塞罗说:舌头的力量远胜于刀剑。
在大多数场合中,你的表达能力,就是你最重要的社交名片。
你的谈吐、逻辑、感染力,是人们认识你、评价你的首要依据。
当你学会清晰而准确地表达自己,你便能赢得人心,获得机遇,把人生路越走越顺。
4
书中,森下裕道还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以前的他,一到人群中或面对不熟悉的人就声音颤抖,说话卡壳,手脚发抖。
可后来,他不仅成为了人际沟通领域专家,还运营了两家公司、四处公开演讲、举办研讨会。
他之所以做出改变,是因为他看透了紧张的本质:没有什么比看不见的目光更可怕。
过度关注自己的得失,在意别人的看法,你就永远也摆脱不了紧张的心魔。
而克服紧张的关键,就在于转换视角,把自己放在观察者的角度。
从只在意自己到多关注别人,破除隐形目光,你我自会更加从容。
书中,他还总结了7个克服紧张、提升表达力的技巧。如果你坚持练,你的表达也会日益精进。
1. 精准赞美法,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与陌生人相处时,你是不是也常常感到局促不安?
害怕说错话,担心冷场尴尬,更唯恐对方不喜欢自己。
但书中说,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你喜欢对方,对方也会喜欢你。
去观察对方的言行,发现对方的优点,并真诚地给予称赞。
每一次鼓起勇气的开口,都会瓦解你与对方之间的隔阂,放松你时刻紧绷的神经。
2. 环境扫描法,观察空间与人群
森下裕道指出:当一个人紧张时,往往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事物,情绪会愈发敏感,内心也会变得狭隘。
他建议:不妨试着观察周遭环境,以拓宽自己内心的边界。
比如,当你进入一间会议室后,不必满脑子都想着接下来要发表的内容。
去观察房间的布局、参会的人员,以及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
当你把注意力分散到四周,你的心便不会轻易被外界的氛围,他人的目光所左右。
3. 眼神互动法,提升说服力
书中说:与人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比你的语言本身更有说服力。
倘若你眼神闪躲,不敢对视,只会显得自己底气不足,撑不起场,也担不住事。
无论你说什么,都没有任何分量,更没有人愿意相信。
只有学会用眼神交流,跟对方的目光接触,你说出的每个字才会掷地有声。
4. 读心观察法,读懂对方真实想法
森下裕道提到一个有趣的说法:
人在思考消极和积极的事情时,目光的方向是不同的,会分别看向下方和上方。
也就是说,当你认真观察别人的目光时,可以通过目光的移动,察觉到某些特定的倾向。
瞳孔大小、视线方向,都是情绪信号灯。
多去观察别人的目光变化,读懂了目光,就读懂了人。
而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后,你会在表达上更精准,也更从容。
5. 偏好剖析法,摸清对方的需求
有时候,我们在社交中感到紧张,是担心找不到话题,害怕得不到回应。
对此,森下裕道提出一个解决方法:学会倾听别人的话,并从中联想背后的意思。
比如,有人跟你抱怨公司的领导能力差时,背后隐藏的想法,也许是领导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不给自己升职等。
这个时候,你可以赞赏对方的优点,宽慰对方所有的努力不会白费。
学习倾听他人的话,捕捉关键词,串联潜台词。
当你精准猜中别人希望被理解的地方,就能在交际中获得主动权。
6. 微表情捕捉,学会看破不说破
书中说,在社交中,每个人都可以故意说一些让对方高兴或烦躁的话,同时观察对方的表情变化。
通过观察,你会意识到人的心思很简单,全都写在自己的脸上。
而读懂这些微表情的目的,不是为了戳穿对方,而是包容对方的不足,理解对方的弱点。
一个拥有共情能力的人,更容易卸下他人的心防,获得社交的助力。
7. 舒适区突破法,挑战自我,告别紧张
森下裕道指出:进行交流训练,可以有效提升表达能力。
平日里,你可以试着向陌生人问路,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群。
研讨会、讲座等活动上,你可以主动举手提问,向发言人问题。
去电影院看电影时,你也可以在开场之前,站在第一排观察观众。
有句话说,紧张是纸老虎,行动则是打虎棒。
主动去做那些让自己觉得紧张、尴尬的事,你会发现不过如此。
终有一天,你的心跳会逐渐变得平稳,言行也愈发轻松自在。你会摆脱他人目光的束缚,成为驾驭自己人生的勇者。
▽
书中说:人会紧张是因为有一种“自我视角”,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
你无时无刻不在评判自己,同时幻想别人也在挑剔你,不断放大心中的恐惧与不安。
但实际上,你不是舞台中央的主角,别人也没空当你的评委。
不如卸下被审视的包袱,把目光转向外界,你的视角开阔了,内心也会豁然开朗。
从自我视角的牢笼中走出来,你的大脑就不再被焦虑淹没,思维也不再被恐惧冻结。
你会清晰地思考问题,流畅地构建语句,提升自己的表达力,也找回人生的掌控权。
上一篇:明天通车!就在西安!
下一篇:王一博拿下国际D级赛车驾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