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至少有十层楼高,从上面下来,全是垃圾。”9月27日,网友“渔猎齐哥”发布爆料视频称,位于贵州毕节黔西市红林乡一个天坑溶洞内,大量垃圾堆积成山,其中不仅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甚至还有一些药品包装瓶等有害垃圾。
当日,贵州毕节黔西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情况通报:经初步核查,该溶洞位于黔西市红林乡金林村三组,反映问题属实。目前,正从四个方面解决问题:一是有关市领导组织环保、水务、农业农村、综合执法等部门赶赴现场调查处理;二是制定垃圾清运方案,将于9月28日起对垃圾开始全面清运、规范处理;三是将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摸排,迅速查清污染源头,全力消除问题隐患;四是对全市其他区域同步开展排查整治。
“渔猎齐哥”镜头中的溶洞,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各种垃圾高高堆起,混杂着建筑废料、生活废弃物甚至药品包装,周边还有几条排污管道,源源不断向天坑内排放污水,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如此严重的污染状况,不仅破坏了溶洞的自然生态,更对地下水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视频曝光后几个小时内,当地就发布了情况通报,迅速组织多部门赶赴现场,并公布了详细的整改方案。这种态度是积极的,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令人欣慰。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也让人不禁要问:难道一定要等到被曝光、被围观后,问题才能得到如此高效的解决?恐怕,公众更期待看到的是,这种高效和决心能不能前置到日常工作中,成为常态而不是应急措施。
这个溶洞很显然不是一夜之间变成垃圾山的,如此庞大体量的污染,必然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排污管道往溶洞内排污,更不能视为简单的个人素质的问题,至少是有计划、有意图的集体行为。在污染的漫长过程中,各级监管在哪里?日常环境巡查为何没能发现这个触目惊心的污染点?
非要等到网红“爆料”,网友高度关注,问题才被提上日程,暴露出的是某些地方在日常环境治理中的被动和懈怠。被动治理的根源,在于责任意识的淡薄和监管机制的漏洞。部分部门习惯“等、靠、要”,把媒体曝光当作发现问题的唯一信号,而非主动履职尽责。
环境保护不容丝毫懈怠和糊弄,环境治理不能总是依赖“网红效应”,打破“不曝光不处理”的怪圈,更不能总等着网友充当“编外监督员”。喀斯特地貌有着独特的地下河系统,溶洞和地下水一旦污染,治理难度极大,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灾难。当地政府在通报中感谢网友监督,并表示将认真采纳批评意见,释放了良性互动的信号。接下来,人们期待看到的不只是这个溶洞的清理,更是当地环境监管体系的系统整改和强化。
建立有力的、长效的环境保护机制,织密日常监管网络,对生态敏感区定期排查,对监管失职者严肃追责,让监管跑在问题前面,让群众监督成为常态,让责任落实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彻底清理掉溶洞里的垃圾,更要清除治理理念中的“弊病”,这才是对公共利益履责,对绿水青山负责,对子孙后代尽责。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