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我的答案是——‘是的’。世界赛联将与上海开展更多合作;首个‘遗产项目’,下周就会发布。”就在几天前,世界赛艇联合会主席让·克里斯托夫·罗兰给出了一锤定音的表态。
历经一周激战,2025世界赛艇锦标赛今天在青浦淀山湖收官。这是赛艇世锦赛首次来到中国,也是上海向世界展示赛事组织力、城市温度与产业想象力的“水上窗口”。赛道之上,金牌与纪录写下高光;赛道之外,“以赛兴城”的联动持续延展,更大的“遗产工程”已然起航。
图说: 智能机器人“艇艇”与世界赛联主席罗兰在淀山湖畔握手互动。“赛艇在上海历史悠久,更有光明未来。”他说。
观众在场边助威呐喊。
赛道之上:精彩和激情写入上海
赛道,是检验一切的地方。
中国队的高光时刻率先在轻量级传统强项上到来。9月25日,邹佳琪/富灵勇夺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金牌,李亚伟/孙满摘得男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金牌,为东道主打下强信号。两枚金牌的背后,是系统化选材与长期化磨合,也是主场赛道赋予的自信与坚定。
残健同场的荣誉时刻同样令人动容。9月27日,刘爽/蒋继剑在PR2级混合双人双桨项目登顶,王熙熙/曾万彬/吴云龙/蒋灵涛/余立在PR3级混合四人单桨有舵手项目摘银;潘旦旦在女子轻量级单人双桨再添一枚银牌。坚持与突破,在这一刻拥有了更鲜明的主场注脚。
9月25日,在男子轻量级双人双桨决赛中,中国组合李亚伟/孙满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本届世锦赛,中国队在男、女轻量级双人双桨和混合双人双桨(二级残疾)三个项目中夺得3枚金牌;在女子双人双桨、女子轻量级单人双桨、混合四人单桨有舵手(三级残疾)项目中收获3枚银牌,并取得女子单人双桨(一级残疾)项目的铜牌。
9月26日,作为中国队王牌艇的张灵和陈云霞这对组合出战女子双人双桨决赛,以微弱劣势屈居亚军。赛后,这对上海本土组合笑对成败:“世锦赛第一次在上海举办,作为上海选手拿亚军也很开心,我们要继续努力,未来顶峰相见。”
9月27日下午,在2025世界赛艇锦标赛混合双人双桨(二级残疾)决赛中,中国组合刘爽/蒋继剑获得冠军。
而从国际赛艇版图看,“群雄逐鹿”始终是世锦赛的底色:荷兰队包揽男女八人单桨两块金牌,显示出在大艇项目上的统治力;乌拉圭选手费利佩夺得男子轻量级单人双桨冠军,来自“非传统强队”的上升轨迹,正是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混合双人双桨在上海迎来世锦赛“官方首秀”,混合八人艇亦列入本届赛程,参赛规模也“史上最强”——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1203名参赛与教练人员在23个小项角逐,让“残健同场”与“男女混合”丰富了观赛维度。
推广大使胡兵此次在比赛期间与昔日队友在淀山湖短划八人艇,他笑着说:“每次来到赛艇现场,我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希望有更多人爱上赛艇。”
荷兰队获得本次赛艇世锦赛男子八人单桨有舵手项目冠军,打破多年来该项目的冠军荒,队员们享受这难得的冠军时刻。
图说:美国队队员夺冠庆祝瞬间。
赛场之外:一座城市的温度与广度
好赛事,既在赛道,更在细节。“我们很高兴来到上海。赛场基础设施完备,运动员与教练员对赛事组织非常满意。”罗兰如此评价道。
的确,细微处决定了赛事体验的上限。参加过三届残奥会的赛艇老将余立给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间“看不见的服务空间”——无障碍卫生间。“这是我见过的最好、最干净的场馆无障碍厕所。”他特意提到,安检口的志愿者会自然地接过背包,摆渡车“爷叔”过减速带前会轻声问一句“颠不颠?”,“这些不经意的细节,最能打动人。”
站在上海水上运动中心的码头边,前赛艇国家队运动员、国际超模、演员胡兵兴奋地表示:“好久没划了,很开心、很值得。”9月24日,他以2025世界赛艇锦标赛推广大使的身份亮相赛场,与昔日国家队队友重逢,共同划起八人单桨赛艇——时隔近40年,他们在淀山湖的赛道上再次逐浪前行,曾经的运动激情依然澎湃。
现场的“定制化”也让人记住了温度。裁判员吴阿强回忆,首次参赛的一位埃及残疾人运动员不太适应座位高度,工作人员和技术团队第一时间用胶带临时加高座椅,“除非有特别需求,志愿者绝不打扰,这是我们的分寸感。”
医疗保障与城市的专业能力“无缝拼接”。华山医院的医生分组驻点,既处理小伤小痛,也随时做专业评估转运。余立笑着说,“保障服务级别高”,开赛第二天,连冬瓜排骨汤都成了“网红”——“第一天大家还不太敢尝,第二天就一传十、十传百。”
观赛也是城市体验。青浦把“小小一张票根”变成“万能钥匙”,打通“观赛+文旅”的链路——“一张票根玩转青浦”覆盖购物、餐饮、民宿、景点与水上运动等200余项权益,还开通微度假旅游专线,把赛场、古镇与商圈一线串珠。赛事热度被平滑转化为生活温度与消费增量,体育“带货”能力在这里有了可量化的抓手。
图说:赛艇界的“老法师”吴阿强。王卫朋 摄
图说:扶船员在工作中。其主要职责包括比赛期间协助运动员上下赛艇、调整并固定起点位置,防止水波干扰导致方向偏移。这是赛前半小时扶船员已就位。
图说:采访报道过10次赛艇世锦赛的美国记者丽莎在赛事落幕之际,购买了鲜花送给组委会工作人员,感谢其提供的帮助和周到的服务。“在报道过赛艇世锦赛的这些年,上海给我的感觉是最棒的!论赛事组织工作的专业,这里无与伦比。”丽莎说。
图说:赛事组委会的后勤保障服务得到中外运动员好评。
文化温度同样在线。世界赛联新闻团队与多国媒体代表走进朱家角,乘摇橹船、逛大清邮局、做火漆封蜡。报道过十届世锦赛的美国记者丽莎直言不讳:“在我十年的赛艇报道里,这是最棒的一次。志愿者很多,组织很专业。”
这份温度,也来自赛事的包容。首次站上世锦赛舞台的残疾人运动员邵莎莎说:“希望更多残障人士像我一样走出家门,融入体育。能在这里比赛,我已经赢了自己。”
从赛艇世锦赛到水韵江南,国际赛联新闻团队与媒体代表邂逅朱家角。 在组委会特别安排下,平日奔波在赛事现场的国际赛联新闻团队与媒体代表们,先后参观了课植园、大清邮局等朱家角特色景点,乘坐了极具江南风情的摇橹船,更体验了火漆封蜡等手工DIY环节。
赛后不散场:从“上艇”,到“上海赛艇周”
赛事落幕,但赛艇不散。“上艇”——上海赛艇公开赛自2021年落地苏州河,至今已举办四届,口碑与关注度逐年累积。去年,上艇再度在母亲河激浪飞舟,吸引剑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等海内外名校与多支高水平队伍同场切磋,成为“把赛艇带到市民身边”的城市样本。
“今年我们和世锦赛是‘无缝衔接’。两周时间,把‘世界级赛道’与‘城市河流’连成一体,就是希望把赛艇在上海的‘关注曲线’拉长。”东浩兰生赛事管理公司负责人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他还透露,组委会正以世锦赛为支点,论证将“上艇”延展为持续5天的‘上海赛艇周’,以更立体的城市场景承载赛艇文化。与世界赛联的“遗产项目”也在加速推进——先做扎实,再做更大,用可持续的节奏,把城市与项目的连接变成“长久之约”。
图说:摄于2024上海赛艇公开赛。
“自主品牌赛事要靠年年栽苗、年年修枝,厚积薄发。”业内人士给出这样的判断。上海马拉松也是在“连续多年精细化运营”中成长为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现已入围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上艇的路径,正是“上马方法论”的水上实践:先聚人气,再塑品牌;先夯基础,再谋跃升。
这背后,还有更深的城市土壤。苏州河的系统治理让“上海人与水”重新握手,也为赛艇等水上运动提供了“常态化发生”的河流空间。从“一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到水上运动中心落地,生态修复与公共服务并重的治理成果,正转化为市民共享的运动红利与国际赛事的承载力。
图说:摄于2024上海马拉松。
城市与冠军同框
当夕阳从外白渡桥的方向斜照江面,本届大赛的颁奖仪式今晚在黄浦江畔海鸥丽晶酒店的露台启动——获奖选手佩戴奖牌登上“城市舞台”。主办方以赛艇元素点缀舞美,呈现“体育与城市彼此成就”的上海叙事。把颁奖搬到城市地标,既是对冠军的最高礼遇,也是对“赛事遗产”最直观的注脚:荣誉不止属于赛道,也属于承载它的这座城市。
从一枚“定制座椅”、一条“无障碍通道”,到一张连通“观赛—出行—消费—文化”的“票根地图”;从世界赛联主席的一句承诺,到一场“上海母亲河为幕”的颁奖——这届世锦赛的“完满”,不只在金牌榜与纪录本上,也在一个个温暖的细节里。世界级赛事的价值,归根到底是城市与人的彼此成全。
赛艇世锦赛的较量告一段落,赛艇的故事在上海刚刚翻开下一页。“上艇”与“上海赛艇周”,会把这份热爱与文明,写进城市的日常。
原标题:《赛艇世锦赛,上海交出世界级答卷》
栏目主编:陈华 图片来源:海沙尔 王佳斌 王馨雨 世界赛联 新华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姚勤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