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像是在为流量打工,年头忙到年尾,最终发现利润都消失在投流成本和退货率中。”去年年末,一位头部电商品牌创始人对媒体感慨,道出了自己面临的困境。
自2020年直播带货兴起,受各种先行者“一夜暴富”神话的刺激,大批商家蜂拥而至。很多新公司积极尝试新渠道,成熟品牌也会为了宣传品牌而投入。
但大潮终会褪去,属于短视频平台的流量红利如今基本终结,许多品牌商家如今开始更严格地审视自己的投入。
以专注于室内空气净化领域的品牌欧朗德斯为例,其2023年10月入驻某头部直播电商平台,尽管在一年内实现GMV突破1.6亿元并登顶行业市占率榜首,但高达40%的退货率和持续攀升的流量成本却让这家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境地。
欧朗德斯的情况并非个例,甚至欧莱雅、雅诗兰黛等一批最愿意在营销上花钱的美妆品牌,也面临GMV增长利润却下滑的悖论,今年已开始显著降低在该平台的广告投放预算。
2025年6月,欧朗德斯做出战略调整,选择在京东开启自营旗舰店。令人意外的是,在短短两个月内,其投放费率降低50%,品退率下降超过60%,首次实现了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一个残酷的真相是,商家们正在因为成本高、利润低集体逃离直播电商行业,回归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模式。与唯流量论的前者相比,传统电商平台多年来构建的算力、物流、售后等基础服务能力不是短期内可以弥平的。而对于电商品牌而言,收入与服务的稳定才是重中之重。
那么,2025年的当下,在行业经历过几轮摇摆之后,品牌商家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事实上,欧朗德斯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折射出当下电商生态的普遍现象。
2023年,日化巨头蓝月亮在某头部直播电商平台巨亏10亿的消息震惊业界,其财报显示线上渠道的过度投入严重侵蚀利润空间。这家曾经依靠传统商超渠道崛起的日化企业,在转型线上过程中遭遇了严峻挑战。
同样,上市直播公司遥望科技尽管拥有贾乃亮等明星主播坐镇,2024年和2023年分别净亏损10.01亿元和10.5亿元,其财报坦言“流量成本攀升和退货率高企”是主要原因。公开数据显示,遥望科技的直播业务毛利率仅为15.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调研数据显示,超过90%的商家在短视频(直播)平台难以实现可持续盈利,甚至头部女装品牌“罗拉密码”在拥有500万粉丝的情况下,仍因持续亏损而最终关停。该品牌创始人罗拉透露,在关店之前,他们已经持续亏损了一年多时间,年亏损额达数千万元。
这种普遍性的盈利困境,折射出内容电商模式的天然缺陷——以娱乐属性为主的流量虽规模庞大,但用户冲动消费特征明显,容易下单也容易退货,成本最终还是会转移到商品价格上,最终由消费者承担。
虽然这套以流量为核心的电商生态具有极强的“造神”能力,让很多初创品牌仅靠几场爆款直播,就能达成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GMV,创造“一播成神”的奇迹。但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商家需要不断购买流量来维持曝光,很容易陷入“不投流就卖不动”的恶性循环。
正如现代零售业的教父、FedMart(后来合并为 Costco)创始人索尔·普莱斯曾说的那样,企业都想要利润率,但做零售应当 “专注于把商品尽可能便宜地带给消费者”,否则赢不了竞争。
在京东开启自营店后,欧朗德斯的运营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直播电商平台,品牌需要不断购买流量来维持曝光;而在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用户往往带着明确购买目的而来,平台的搜索属性天然筛选出高意向客户。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流量质量上,更深入到商业模式的本质。
以京东为例,平台提供的不仅是流量,更是一整套零售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精准的用户画像工具以及高效的物流售后网络。
这些基础设施帮助欧朗德斯实现了从“流量收割”到“用户经营”的转变,通过分析用户搜索行为和购买数据,品牌能够精准定位目标客群,优化产品结构,最终实现运营效率的跨越式提升。
直播电商的本质其实是“货找人”,依靠内容推荐算法主动将商品推送给潜在消费者。而京东则是将货架式的“人找货”和搜索和推荐为主的“货找人”模式相结合,用户带着明确购买目的而来,满意而归。
这种根本区别决定了两个平台的用户行为和商业价值。
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曾点评某直播电商环境:“2万亿的GMV却收了4000亿的广告费!2万亿GMV中还要退40%以上货,实际上只有1.2万亿真实交易。”这一言论虽然存在争议且被平台官方辟谣,但高退货率问题却是普遍存在。
根据行业调研数据显示,直播电商行业的退货率通常在25%-40%之间,远高于传统电商10%-15%的水平。
某品牌创始人坦言:“大环境不景气时,每一笔投放都要计算ROI。直播电商属于短时爆发性质的流量大曝光,热度一过便难再转化,不具备长尾效应。”2024年他果断停掉在直播电商的的广告投放,结果每月竟实现了盈利。
这种现象在行业中并不罕见,许多品牌开始重新评估渠道策略,将资源向能够带来稳定产出的平台倾斜。
而直播电商行业的整体增速也开始放缓。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GMV增幅在30%以上,到了2024年,GMV增速已降至19.1%。增长放缓的背后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流量成本的持续攀升,这让原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事实上,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核心优势在于用户质量、搜索意图明确性和“平台背书”的价值,这些都能够帮助品牌更加精准触达高价值的消费客群。
仍然以除醛仪品牌欧朗德斯为例,该品牌在今年6月入驻京东做自营后,投放费率显著优化,较在直播电商时期降低50%;品退率大幅改善,同比直播电商阶段下降超过60%。
同等投放规模下,在某些直播电商平台要面对广告费率30%的“硬成本”和退货率40%的“软成本”压力,净利空间极小。而在京东,品牌则可以留下至少25%的毛利。
此外,京东凭借在家电领域的专业性,为欧朗德斯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扶持。
通过“前置内容引导+数智化决策工具”降低误购风险,从源头预防退货,解决了电商经营最头疼的高退货率顽疾。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商品信息,确保主图、商详、客服问答等前端触达用户信息的真实准确性;积极管理评价和问答,及时回复买家提问,将含有优质图片的评价“置顶”;定期研究退货原因,持续优化商品和页面。
对于新兴家电品牌而言,京东强大的物流和售后体系不仅仅是“送货和维修”的工具,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赋能伙伴,能够帮助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建立信任、提升体验、实现增长。这种“确定性体验”直接提升用户忠诚度,推动复购率显著增长,成为品牌在京东长期发展的“护城河”。
从直播电商回归传统电商,欧朗德斯的案例不是孤例,而是代表了当前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直播带货增长放缓,加上比价内卷,付费占比、退货率攀升,“直播带货难赚钱”的呼声越来越高,平台开始抓货架场,甚至提到与内容场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经营服饰、食品、家电等多类目的某些头部卖家表示,直播带货的毛利在持续下降,这样下去可能会导致商家出走。特别是中小商家和白牌商家,他们原本就不擅长直播,门槛太高、竞争太激烈,如果仅有直播一种方式卖货,只会逼走他们。
未来成功的电商平台将是那些能够平衡流量与利润的玩家。直播和短视频平台更适合品牌声量建设和用户教育,而传统电商则承担着利润中心和用户沉淀的功能。成熟的品牌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就是多平台发展、线上线下铺货。
“同样的流量生意,选对了平台,流量就是为商家经营服务的助力。选错了,难免会陷入给流量白白打工的自怨自艾。”一位行业观察者指出。电商平台的竞争不再是谁能提供更多流量,而是谁能帮助品牌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增长。
在这场价值重构的变革中,像京东这样能够提供全链路解决方案的平台,才能真正获得品牌的青睐与支持。
@以上内容版权归属「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