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唐代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朝代之一。这个伟大的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政治上,唐朝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威震四方,各国使节络绎不绝地前来朝贡;经济上,国家富庶强盛,商业贸易繁荣发达;文化上,唐诗、唐乐、唐舞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风文化。在这样一个全面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唐代宫廷中诞生了一项极具代表性的艺术表演——舞马。
舞马,这种将马匹训练与舞蹈艺术完美结合的特殊表演形式,堪称唐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它既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又体现了盛唐时期高超的驯马技艺和艺术创造力。这种表演形式与现代奥运会上的马术表演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艺术表现力上更为丰富。那么,为何舞马艺术能在唐代达到如此鼎盛的程度?这就要从唐代马匹的来源说起。
一、唐代舞马的马匹来源考
1. 唐代马政的发展历程
在唐朝建立之前,中原王朝的马匹资源相对匮乏。汉代主要依靠大宛国进贡的汗血宝马,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几乎中断。据《唐会要》记载,唐初贞观年间,全国马匹数量仅有区区三千匹。然而到了高宗麟德年间,短短四十年间,马匹数量激增至七十万六千匹。朝廷为此专门设立了八个马政使司和四十八个监牧,管理范围广及陇右、金城、平凉、天水等四郡之地,绵延千里的牧场仍显拥挤。
2. 马匹数量激增的多重因素
唐代马匹数量的快速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军事需求是重要推动力。自《周礼》时代起,马政就被视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唐初统治者深谙此道,特别是经历过隋末战乱的唐太宗,在担任秦王期间就深刻认识到战马对军队的重要性。据《旧唐书·吐谷浑传》记载,当时鄯州刺史李玄运曾建议:吐谷浑良马悉牧青海,轻兵掩之,可致大利。这充分说明唐王朝为获取优质战马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其次,朝贡体系提供了稳定来源。唐朝凭借强大的国力,与周边民族建立了以朝贡为主的宗藩关系。这些国家多以马匹作为主要贡品,《唐会要》中就有武德中康国献马四千匹的记载。张说在《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中写道:圣王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生动描绘了外国进贡良马的盛况。
第三,战争掠夺也是重要补充。自贞观二年起,唐朝不断对西北用兵,先后征服突厥、高昌、龟兹、吐谷浑等国,每次都缴获大量马匹。这些战利品极大地充实了唐朝的军马储备。
第四,统治者的个人喜好不容忽视。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到唐玄宗的《倾杯乐》,都体现了帝王对骏马的钟爱。这种个人情感也促进了马政的发展。
第五,社会风尚的影响。隋唐时期胡风盛行,贵族阶层无论男女都热衷于骑射、马球等与马相关的活动。《太平广记》记载邺中富人于远性奢逸而复好良马,养马数十匹。马匹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第六,边境互市贸易的繁荣。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开展马匹贸易,用丝绸、茶叶等换取优质战马。同时,还通过杂交育种改良马种,《新唐书》记载每岁河陇群牧进其良者以供御就,说明唐朝已具备培育优良战马的能力。
3. 马匹贸易的政治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马匹贸易往往被赋予政治内涵。周边小国通过进贡马匹表示臣服,换取唐朝的庇护;唐朝则借此巩固边疆,维持稳定。这种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成为唐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二、舞马艺术的兴衰历程
1. 舞马艺术的历史渊源
舞马艺术最早由张謇从西域引入中原,在汉代文人士大夫中颇受欢迎。魏晋时期,曹植等贵族对舞马情有独钟。南北朝时期虽战乱不断,但士族阶层对舞马的喜爱并未减弱。《河南国献舞马赋应诏并序》记载南梁时期就有赤龙驹表演拜舞的记载。
2. 唐代舞马的鼎盛
与其他朝代不同,唐代的表演规模空前宏大。这既得益于充足的马匹资源,也反映了国力的强盛。舞马艺术在太宗晚期兴起,高宗、武后时期发展,至玄宗时达到顶峰。《资治通鉴》记载了吐蕃使者观看舞马表演时的惊叹场景,马匹随乐起舞,甚至能用嘴衔杯饮酒,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3. 舞马衰落的历史必然
安史之乱成为舞马艺术的转折点。《明皇杂录》记载,安禄山将舞马充作战马使用,导致这些训练有素的舞马在军营中被当作怪物鞭打致死。这一悲剧性事件,象征着盛唐气象的消逝,也预示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三、唐代舞马的管理体系
1. 管理机构沿革
唐代设有专门管理御马的内闲厩,初期机构较为简单。据《旧唐书》记载,尚乘局设有奉御、直长等官职,分管不同事务。随着马匹数量增加,管理机构日益完善,增设了司库、司廪等职位。
2. 闲厩使的特殊地位
圣历年间设立的闲厩使一职,多由皇帝亲信担任。这不仅因为马匹的军事价值,更因其在出行、娱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一职位的变化,也反映了唐代政治生态的变迁。
四、结语
舞马艺术的兴衰与唐王朝的国运紧密相连。从太宗时期的初兴,到玄宗时期的鼎盛,再到安史之乱后的衰落,舞马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唐朝的盛衰轨迹。尽管后世也有类似表演,但再难重现唐代舞马那种气吞山河的恢弘气势。这段辉煌的历史,永远定格在了盛唐的记忆中,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