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总有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操作,让人第一眼觉得匪夷所思,细想之下又似乎另有深意。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就下达了一个这样的命令:
将科威特境内超过500万桶的珍贵原油直接倾泻进波斯湾。看着黑漆漆的石油污染了湛蓝的海水,全世界都震惊了,纷纷谴责其破坏海洋环境。但若从纯军事角度冷静复盘,萨达姆的这步“臭棋”,或许正是他当时所能打出的、为数不多的“高明”之招。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已兵临城下,占据了绝对的海空优势。萨达姆的军队主力是地面部队,他最担心的就是联军从海上发起两栖登陆,直插科威特战线的后方,形成夹击,那将是灭顶之灾。
于是,倒石油入海,就成了他手中一张另类的“防御牌”。其核心目的有三个:
1.制造天然火海屏障:这是最直接的目的。石油易燃,一旦联军登陆艇靠近,伊军只需发射几发燃烧弹,就能瞬间将整个海面点燃,形成一道绵延数十公里、无法逾越的火焰长城。这能有效阻挡海军陆战队的抢滩进攻。
2.破坏登陆环境:即使不点燃,海面上覆盖着厚厚一层粘稠的原油,也会让登陆行动变得异常艰难。船只的进水管会被堵塞,发动机可能熄火,士兵一旦掉入这粘稠的黑水中,后果不堪设想。这极大地增加了两栖攻击的复杂度和风险。
3.干扰美军高科技装备:浓密的石油烟雾会严重削弱激光制导炸弹的精度,并干扰直升机的飞行视线,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联军的部分高科技优势。
说这一步“高明”,并非称赞其道德或环保,而是指在萨达姆当时面临的绝境中,这是一个成本极低、操作简单但潜在威慑效果极大的战术。
他手里没有能与美国航母舰队抗衡的海军,也没有足够的空军去封锁海域。但是,他手上有的是抢自科威特的、几乎零成本的石油。用敌人最想要的资源(石油)作为武器,去攻击敌人最强大的进攻路线(两栖登陆),这无疑是一种极具不对称思维的防御策略。
他成功地向联军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我已经做好了焦土抗战的准备,你们若想从海上过来,必将付出惨重代价。”此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多国部队,迫使他们在制定登陆计划时不得不更加谨慎,考虑了更多变量。
萨达姆的算计虽精,但他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用的是二战时期的思维,来应对一场已经进入信息化的现代战争。
他所有的防御部署,包括这个“石油海洋”,都是针对传统的地面战和两栖战准备的。然而,以美军为首的联军根本没有按照他的剧本来打。
著名的“左勾拳”行动,让联军主力从沙特边境直接向西进行大规模陆地迂回,完全绕过了他重兵布防的科威特海岸线,从侧后方给了伊军致命一击。
换句话说,萨达姆苦心设置的海洋屏障,被对手用他完全无法理解的“降维打击”方式直接无视了。
萨达姆倒石油入海,从特定战术层面看,是一次基于现实条件的、残酷而有效的危机应对,展现了一种极端的防御思维。但从整个战略层面看,它深刻地暴露了其战略思想的落后与僵化。在一个新时代的战争面前,这种“小聪明”终究无法弥补国力、科技和战略代差上的巨大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