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人 —— 他们可能是面对选择时反复犹豫、不敢做决定的孩子,也可能是遇到一点挫折就紧张发抖、陷入焦虑的成年人。这些表现的背后,往往与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的薄弱有关。
雨里会有什么?
前额叶皮层作为大脑的 “理性中枢”,掌控着情绪调节、冲动控制、决策规划等关键能力。若这一区域功能较弱,人很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对孩子而言,可能表现为胆小怕事,不敢主动尝试新事物,遇到冲突只会逃避;情绪容易失控,稍有不顺就哭闹、发脾气;面对简单的选择(比如选什么兴趣班、要不要上台发言)时,会陷入长时间的纠结,生怕自己选错。对成年人来说,则可能在工作中不敢承担有挑战的任务,面对突发变化时容易慌神、焦虑;做决策时过度担心风险,反复内耗,甚至因害怕失败而干脆放弃选择。长期如此,不仅会影响日常的学习、工作与社交,还可能让焦虑、恐惧的情绪逐渐累积,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削弱前额叶对情绪的调控能力。
前额叶的位置和功能
而国际象棋,恰恰是锻炼前额叶皮层、打破这一循环的 “优质工具”。它看似是棋盘上的攻防博弈,实则是对大脑理性思维的高强度训练,能从多个维度强化前额叶功能,进而帮助人们对抗恐惧与焦虑。
神经网络
首先,国际象棋能强化前额叶的 “理性决策与冲动控制” 能力。下棋时,每一步都需要在复杂的棋盘格局中计算利弊 —— 既要预判对手可能的走法,分析不同选择的风险与收益,还要克制 “想快速赢” 的急躁冲动,或是 “怕输” 的退缩心理。比如面对对手的 “弃子陷阱”,若被 “捡便宜” 的冲动主导,很可能落入圈套;若因害怕失误而不敢进攻,又会错失机会。这种反复权衡、克制情绪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在锻炼前额叶对冲动和负面情绪的调控能力,与应对焦虑时 “理性分析威胁、避免过度恐慌” 的逻辑完全一致。长期下棋,能让前额叶逐渐形成 “冷静评估、从容决策” 的思维习惯,减少因冲动或恐惧导致的误判。
大脑结构
其次,它能提升前额叶的 “工作记忆与规划能力”,为对抗焦虑打下基础。国际象棋的棋盘有 64 个格子,每个棋子的走法不同,一局棋的可能的变化达到不可形象的地步(根据美洲国际象棋基金会的研究,国际象棋的前 10 步棋将有1.7乘以10的29次方种可能性)。高端对局下棋者需要同时记住当前的棋盘布局、对手过往的走法规律,还要规划后续几步甚至十几步的策略 —— 比如 “如何保护己方国王”、“怎样一步步压缩对手的空间”、“有没有巧妙的战术”。这些都高度依赖前额叶负责的 “工作记忆”(短时间内储存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和 “前瞻性规划” 能力。而强大的工作记忆与规划能力,正是前额叶调控杏仁核(大脑 “恐惧中枢”)的重要支撑:当人能清晰记住信息、明确未来的应对策略时,面对不确定性的 “失控感” 会大大降低,杏仁核(大脑中不断发出预警,引发恐惧焦虑的中枢)就不会频繁发出不必要的 “恐惧警报”,焦虑情绪自然会得到缓解。
最后,国际象棋能锻炼前额叶 “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增强情绪稳定性。棋局中,对手的每一步都可能打破预设的计划,比如原本想好的进攻路线被突然阻断,或是对方走出意料之外的 “奇招”。此时,下棋者必须快速冷静下来,重新分析局势,调整策略,在变化中寻找新的突破口。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在模拟 “现实中面对突发压力” 的场景 —— 通过反复练习,前额叶会逐渐适应 “变化与挑战”,在面对压力时更难被焦虑情绪左右。就像经常下棋的人,会慢慢养成 “遇变不慌” 的心态,这种心态迁移到生活中,面对考试、工作变动等可能引发焦虑的场景时,也能更从容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被恐惧支配。
拨开恐惧与焦虑的迷雾
国际象棋并非直接 “消除” 恐惧与焦虑,而是通过持续的棋盘博弈,让前额叶皮层在理性决策、规划、应对变化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变得更加强大。当前额叶的 “指挥能力” 提升后,它就能更有效地调控杏仁核的过度反应,让人在面对压力与不确定性时,多一份冷静,少一份慌乱 —— 这正是以棋练脑的深层价值所在。有没有一种红尘炼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