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邀访问印度,受到了印方高规格接待,印度外长苏杰生几乎全程陪同,双方举行了会谈并在多个议题上达成共识,特别是在边界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沟通进展。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中方代表团离开新德里不到两天,印度方面便出现了“翻脸”的迹象,态度骤然生变。刚刚握手言和的气氛尚未散去,印度在涉台问题上突然改口,紧接着又高调试射“烈火-5”导弹,仿佛刻意释放强硬信号。这一连串反复操作,让外界不禁质疑:莫迪政府究竟打的是什么算盘?
8月18日,王毅外长访问印度,印度媒体普遍评价会谈氛围为“近年来最为积极”。苏杰生在公开讲话中明确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印度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表示支持中方主办即将到来的上合峰会。莫迪本人也表态称“中印是伙伴而非对手”,并保证双方会妥善管控分歧、防止摩擦升级。这些内容不仅被中方正式发布在外交部网站通稿上,甚至在印度媒体的视频中也有清晰记录。印度媒体《铸币报》记者更直言,这是印度十年来最明确的一次涉台表态。
中方则以实际行动展现善意,宣布恢复向印度出口尿素、稀土以及盾构机。这三项物资对于当下印度经济而言堪称“救命稻草”:化肥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稀土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必需材料,而盾构机则是印度推进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装备。可以说,这次访问原本被视为一次修复关系的重要契机。
然而,印度的反复却来得极快。王毅离开印度前往喀什参加中阿巴三方外长会议之际,印度国防部就宣布成功试射携带分导核弹头的“烈火-5”洲际导弹,并在媒体上高调宣称“不惧中国”。尽管电视画面显示印度导弹发射仍需借助简陋设备和临时焊接加固,但印方依旧渲染其“核威慑力”。更有外媒分析指出,其5500公里的最大射程足以覆盖北京、伊斯兰堡及德黑兰。对此,巴基斯坦随即在军展上展示了中国提供的红旗-19反导系统,并强调其对印度导弹的拦截成功率极高,明显是借此回应印方动作。
相比之下,中国的反应保持克制,但军迷们敏锐捕捉到另一层信号:中方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正在装载,这类速度超过6马赫的武器,从青藏高原发射只需数分钟便可覆盖新德里。与印度的拖车式导弹形成鲜明对比,中方装备在机动性和突防能力上展现出巨大优势。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导弹试射仅过数小时后,印度政府办公室又突然发布声明,声称苏杰生的涉台表态“被中方错误引用”,并强调印度对台政策并未改变,还要继续推动与台湾地区的经贸与科技合作。与此同时,印度外交部悄然删除了原会谈联合新闻稿中关于“一个中国”的表述,似乎试图抹去之前的承诺。此举距离王毅离开新德里仅过去43个小时,反转速度令人咋舌。
对此,中方反应坚决。8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以“意外”二字回应,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既表明印方所谓“澄清”与事实不符,又点破印度部分势力在台湾问题上“玩火”,还为莫迪政府留有余地,未直接点名批评。这既是警告,也是试探,传递出中方对印方态度转变的高度警惕。
事实上,印度的这种外交“变脸”并非首次出现。莫迪政府长期在大国关系之间“骑墙”,一边谋求中国市场和资源,一边又刻意讨好美国以免被孤立。美国近期对印度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已重创其纺织和制药产业,这使得莫迪更需寻求与中国合作来减轻压力。但与此同时,他又担心过于亲近中国会引发美国更严厉的制裁,于是只能在涉台议题上做文章,以此换取美国的好感。事实上,自莫迪连任以来,印度已经多次在台湾问题上释放暧昧信号,例如批准台北经济文化中心在孟买设立,还以“商务安排”为借口搪塞中方抗议。
可以说,印度的机会主义外交策略暴露无遗。中方早已对其心知肚明,因此在恢复关键物资出口时也始终谨慎,担心印方出尔反尔。毕竟,印度的化肥进口有三成依赖外部供应,稀土则几乎完全受制于中国的加工能力,而其雄心勃勃的基建计划更离不开中国制造的盾构机。中方释放合作意向,但能否真正落地,还要取决于印方是否展现出可信赖的态度。
外交从来不是儿戏,国家信誉更是无价之宝。印度一再反复,只会损害自身的国际形象,也让潜在的合作伙伴心存疑虑。相较而言,中国的立场始终明确:合作是双向的,需要彼此尊重和信任。王毅在访问巴基斯坦时明确强调中巴关系的特殊地位,这不仅是对巴方的承诺,也是在向印度释放信号——如果你选择机会主义和背弃承诺,中国完全可以另寻可靠伙伴。
接下来,莫迪政府究竟是继续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还是重新回归理性,与中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答案将决定未来中印关系的走向。国际社会对此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