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1月,同治帝死于养心殿东暖阁。此时的清王朝迎来入关后的第一次皇位继承危机,原因很简单,同治帝年仅十九岁,尚无子嗣,而且没有亲兄弟。众所周知,清朝的皇位一直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进行,如今同治帝无子,那么皇位该由谁来继承呢?而年幼的光绪帝为何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新的皇帝呢?
一、召开会议
就在同治帝病危之际,慈安、慈禧两位太后就将二十九位官员召入宫中,聚在养心殿的西暖阁。这些人可以分为四类,其一是王公贵胄,比如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其二是朝中重臣,比如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其三是负责宫廷事务的内务府大臣;其四是同治帝的老师们,比如徐桐、翁同龢等人。
慈禧太后虽然行事霸道,但她此时还不敢直接“一语定江山”,毕竟还有地位更高的慈安太后,另外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訢也有很大的话语权。在同治帝病死后,这场讨论新皇帝继承者的会议随即召开。没想到慈禧太后的第一句话就让群臣感到不爽,“此后垂帘如何?”有人委婉地说道:“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二、疏属不可
接着,大家就开始讨论新皇帝的人选,有人认为应该为同治帝立嗣,并且提到了溥字辈的溥侃、溥伦。什么叫立嗣呢?简而言之,就是无子男子从同宗近支中择立辈分相当的侄子作为嗣子,来延续宗祧并继承家业。同治帝是载字辈的,溥侃、溥伦是他大伯奕纬(道光帝的长子)的孙子,无论是年龄,还是辈分都很合适。
然而这项建议却遭到了惇亲王奕誴的反对,他的理由很简单,“疏属不可”。溥侃、溥伦怎么就成“疏属”了呢?原来,奕纬在世时是没有儿子的,他的弟弟咸丰帝在世时,将溥侃、溥伦的父亲载治过继给奕纬为嗣子。载治虽然也是皇室子弟,但他的先祖实际上是乾隆帝的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与道光帝这一脉的血缘较远。
三、继续垂帘
听到惇亲王奕誴这么说,慈禧太后立即接过话茬,“溥字辈无当立者”。接着,慈禧太后拉上慈安太后说道:“文宗(指咸丰帝)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需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此时,光绪帝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其一,他与慈禧太后的血缘关系最近。光绪帝的生父是咸丰帝的七弟醇亲王奕譞,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其二,他的年龄较小。此时的光绪帝只有五岁,慈禧太后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另外,相比于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为人谨小慎微,对于慈禧太后而言,立他的儿子比较“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