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在一张最初评选元帅和大将的名单中,大将共有15人入选。
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张宗逊、宋任穷、许光达、萧克、王震、周纯全。
但众所周知,在最后的大授衔时,只有10位将领被授予大将军衔。而张宗逊、宋任穷、萧克、王震、周纯全都被划掉了。
那为什么中央要将他们5人划掉呢?是资历浅?还是战功不够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第一位,张宗逊,主要原因是有两次失利
张宗逊的履历非常亮眼,参加过秋收起义,还当过毛主席的首任卫士长呢。1932年,人家就已经是红军军长了,抗战初期又是八路军120师358旅的旅长,解放战争后期还做过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
按说他这历史职务和贡献,授个大将完全没问题,拟授名单上他还排在第十位呢。可最后呢,却让一野的下级许光达给替掉了,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挺让人纳闷的?
其实吧,这事儿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呢,是张宗逊自己没把握住机会;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山头代表性。
毛主席跟张宗逊关系亲近,但毛主席也说过他一句:“该厉害时不厉害。”毛主席为啥这么说呢?主要就是因为张宗逊有两场仗没打好。
就说1946年7月吧,晋察冀和晋绥军区联手,集结了十万大军去攻大同,想要把两大根据地连起来。张宗逊是晋绥方面的总指挥,罗瑞卿是晋察冀方面的政委,俩人都是名将,信心满满。
一开始,我军挺顺利的,外围的据点都清了,阎锡山的增援也给打退了,大同城破看起来就是时间问题了。可没想到,傅作义从归绥出兵,一下子就把我们防御薄弱的卓资给占了。
卓资和大同中间还有个重要的据点叫凉城,如果傅作义来援,肯定得经过这里。所以张宗逊就派了大量精锐去凉城,准备跟傅作义干一仗。
可傅作义这家伙狡猾得很,没跟咱们正面交锋,转头就去偷袭集宁了,集宁可是张家口的门户啊。张宗逊一听,急眼了,赶紧带着部队去支援。可由于长途跋涉,等赶到的时候,傅作义的部队已经快把集宁给破了。虽然咱们暂时把敌人给打退了,但部队也累得不行,只能转入休整,没能大量歼敌。
休整的那天,傅作义的后续援兵来了三个师,有了这股生力军的加入,集宁就没法再守了,只能撤军。这一败,大同也不用再打了,只能咽下这个苦果。
大同集宁之战的影响可大了,一个多月后,张家口就被国军给占了,晋察冀和晋绥之间的联系就这么断了,以后也很少再有携手作战的机会了,张宗逊也被调回了陕甘宁。
虽然大同集宁这一仗没打好,但中央还是对张宗逊寄予厚望。1947年胡宗南重点进攻陕北的时候,张宗逊就被任命为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统一指挥陕北所有的武装力量。
这简直就是西北野战军的雏形啊,只要张宗逊发挥好,那真的就是手握一个野战军了。可遗憾的是,他领军的第一战就没打好。
当时我们得知国军整48旅冒进,就集结了优势兵力,想一口把它吃掉。当时双方的人数力量对比是四比一,而且还是打伏击,所有人都觉得能顺利拿个开门红。结果呢,张宗逊打出的战绩是歼敌1500余人,自己也伤亡了1200多人。中央一看,这样下去可不行,赶紧撤销了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新成立了西北野战兵团,由彭老总来统一指挥陕北的武装。
两战、两个职务、两次机会啊,但凡张宗逊能抓住一次,大将的位子就稳了,可惜啊,都没抓住。
至于为啥他会被许光达替掉,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大将里出自红一方面军的人实在太多了,而红二方面军除了许光达外,就没有代表了。所以为了平衡,最终就让许光达当了大将。
第二位,宋任穷缺乏代表性
宋任穷,他也是从秋收起义走过来的老革命了。战争年代,他当过红28军的军长,八路军129师政治部的副主任,还有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的副主任,华野的第三副政委,以及二野第四兵团的政委,这些职务可都不低,要评个大将也是够格的。
不过呢,话说回来,他确实没有特别出彩、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比如在秋收起义,还有红一方面军,还有政工这些方面,谭政的表现就要比他更为突出了。如果大将的名额不限制,那他们俩都可以一起上榜,可现实是名额有限,只有十个,那在这种情况下,谭政肯定就要比宋任穷更合适一些了。
第三位,萧克自身失误太多
很多人都觉得,萧克作为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没给他授个大将真是太可惜了。但仔细瞅瞅他的经历,其实能评上上将就已经很不错了。
萧克晚年的时候,自己说过他站错了两次队。第一次是1929年6月的白沙会议,那时候“朱毛”有争议,他站队支持了朱老总,结果毛主席被解除了红四军前委书记的职务。
第二次是长征到了甘孜会师后,他被老张拉拢过去,当上了红四方面军31军的军长。不过这两件事吧,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后来中央还是挺重用他的。
1939年,中央为了开辟冀热察根据地,让萧克去当冀热察挺进军的司令兼政委,还有冀热察军政委员会主席。冀热察包括了冀东、平西、平北三块地方,要是萧克能把这儿发展好,那就又是一个“晋察冀”了,他的地位估计也跟另一位八路军副师长聂帅差不多了。
可是呢,他刚到平西不久,就把冀东抗联的领头人高志远给处决了,这一弄,冀东抗联的人心都散了,还把邓华、宋时轮给气跑了。
那时候冀热察能靠的武装主要就是邓华的支队、宋时轮的支队和冀东抗联,杀了一个人,全局就崩盘了。接下来的几年,他都没能完成中央的任务,最后冀热察只能并入晋察冀了。
还有一次机会是在1946年6月,晋察冀军区重组,萧克出任了野战军司令员。如果他能打出像粟裕那样的战绩,那凭他那么深的资历,军衔肯定不会低于粟裕。
结果呢,晋察冀一直被傅作义压着打,萧克整个解放战争期间都没啥机会立战功。两次站错队,两次让大家失望,最终就没法给他授大将了。
第四位,王震同样缺乏代表性
王震和宋任穷挺像的,职务上,他当过红六军团的政委、359旅的旅长,还有一野第一兵团的司令兼政委,这些职务要说够大将的标准。但话说回来,他就是缺了那么点一定要授大将的亮点。
王震出身的红六军团啊,一开始主要是负责保护中央苏区的,到了1934年才西征去和红二军团会合。所以虽然王震后来成了红二方面军的高级干部,但在代表性上,他还是比不上许光达。
许光达呢,他很早就跟着贺龙干了,当过师长。1932年5月他因为受伤去了苏联治疗,按他的资历,本来是不够授大将的。但红二军团的人啊,被夏曦给整得差不多了,像段德昌、万涛、孙德清这些重要将领都被杀了,所以到了1955年选大将的时候,中央真是挺头疼的。
红二军团里还有像廖汉生、贺炳炎这样的干部,他们一直坚持战斗到了最后,但他们的历史职务比较低,解放战争后期都只是军级干部,要让他们当大将,那其他人可就不服了。中央挑来挑去,最后还是选了许光达。
不过王震的贡献那可是明摆着的,许光达辞让军衔的时候,还推举王震来接替自己当大将呢,这也算是传为了一段佳话。
第五位,后续没跟上的周纯全
如果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职务,周纯全难以跟另外的14人相提并论,为何还能拟授为大将呢?究其原因,就在于周纯全红军时期的职务太高了。
在红四方面军里,周纯全可是当过红10师的政委、红4军的政委,还有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这些重要职务的。懋功会师之后,他更是一路高升,成了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还被增补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要说党内地位,那时候的大多数元帅都比不上他,在红四方面军里,他也算是仅次于张、陈、徐的第四号人物了。
不过啊,他能有这么高的地位,全都是靠四方面军的老张在背后支持。等老张南下犯了错,再重新北上之后,周纯全也就跟着失势了。接下来的几年,他基本上都在后方搞教育,直到1947年才又回到部队,负责后勤工作。
虽然他的工作能力还是挺强的,抗美援朝的时候被彭老总留在志愿军,担任志司后勤司令部政委,有效地保障了补给运输。回国后,他还担任了总后第一副部长兼副政委,职务也不低。
但考虑到他红军时期虽然地位超高,可后来的发展并不突出,所以组织上经过慎重考虑,最后还是只评了十位大将,周纯全这些落选的,最后都成了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