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溯源】
因梁姓先民最早定居溪坑旁(长洋溪上游),得名梁坑。如今村中已无梁姓,主姓潘,其先祖自深甽独山迁此,仅潘氏在此居住的历史就达750 年,村名沿用至今。
梁坑村口那座单孔石拱桥,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全长16米,宽3.8米,距今200多年。
清光绪《宁海县志》载:“潘仁家,梁坑人。性好善,肩挑贸易,积有囊资。治东桃源桥两旁河岸,独出巨资,作石栏以利行人。邑令嘉之,为铭石以垂永久。同治采访册。”可见当地早有乐善好施之人,为后世铭记。
【茶山虎巡视】
虎为兽中之王,处于食物链顶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我国多数地区仍有老虎活动,宁海亦不例外。因人类活动影响,虎的数量渐减,而后虽加强保护,但其踪迹已难觅。
老虎领地意识极强,会留下独特标记警示同类。据梁坑村村民潘南方回忆,宁海华南虎的巢穴在古名盖苍山的茶山,每隔数年(一说五年),便会到周边巡视领地。他曾听闻虎在住宅右侧的狮子岩咆哮,因岩对面是奉化簰溪山,深夜月下的虎啸响彻山谷,震荡四方,新昌交界处也曾出现类似情形。
1954年深秋,同村的宝水公(鼎革后全村唯留发辫者)匆匆告知潘志海父亲:“摇头岩有老虎。” 摇头岩背靠狮子岩,岩下是秋收后的梯田,牛群通常天黑前自行返家。父亲闻讯放下碗筷,即刻上山赶牛,十几岁的潘志海紧随其后,至坑垅处跟不上脚步,只听见父亲的呼喊声。父亲行至龙潭头时,见老虎正于马鞍头昂首伫立,似在巡视。听到人声,老虎几个腾跃,掠过红岩前,进入红道士密林,沿火龙岗返回茶山巢穴。而家中的牛,却慢悠悠从峰帘山石澎蟹山谷的小路走了下来。
彼时生态良好,山野间野生动物构成完整食物链,老虎不愁食物,故不轻易伤害家畜或人类,巡视领地仅是本能。这正应了“万物皆有灵性” 之说。
民间有谚:“看见虎,三年苦。”1955 年,邻居失火,时任村干部的父亲指挥救火,火势蔓延至自家时,因潘志海年幼无力抢救,家产尽毁,全家暂居祠堂义屋,靠社会接济度日。1956 年,他砍毛竹时跌断大腿骨,家庭境况雪上加霜。1957 年,父亲又因大蔡倒社事件受牵连。种种遭遇,似与谚语暗合,不知是巧合还是宿命。
如今,野生华南虎已濒临灭绝,山野中月夜虎啸、虎跃身影,唯存于老人的记忆深处了。(口述/潘志海,审核/潘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