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儿子5岁半,小脑瓜子里总是有很多问题,有时候甚至把我们大人给问住。
“为什么大人总是要求小孩做不喜欢的事?”
“为什么小孩必须上学?”
“足球比赛输掉了,好伤心!再也不想踢足球了!”
“跳绳总是学不会,我是笨孩子!”
“东东偷偷拿了我的玩具,东东是坏孩子吗?”
“人都会死吗?我不想死!也不想爸爸妈妈死!”
“为什么小区的大人都笑话我男孩子穿粉色外套?”
“我今天跟丁丁打招呼,他没理我,他是不喜欢跟我玩吗?”
儿子有时候会被一些问题困扰,钻牛角尖,或者发脾气、生自己的气。我和爸爸会想办法引导他,让他跳出思维定式,多角度看待事情。
我们会经常陪儿子聊天。吃饭时、洗澡时、睡觉前,认真倾听儿子,解答他心中的困惑。比如告诉他“即使输了比赛,不等于就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玩得开心就是赢!”
我们会陪孩子一起看绘本。比如儿子觉得爱哭是胆小鬼,我们陪他看了一本教孩子怎么“哭得更好”的绘本《如果你像喷泉一样哭泣》,哭是可以的,眼泪是治愈的,每一种情绪都是有用的!
我们会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电影。比如我们一起刷了N遍《坏蛋联盟》,它教会儿子打破了对“坏”动物的偏见,既不要轻易被别人定义,也不要轻易给别人下定义。
总结下来。我们更多的是以绘本的形式来帮助孩子“思考”,图文并茂的有趣故事,教会孩子很多道理。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就提到过童书的力量,“它的力量并不是征服一个王国,或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它的力量是,它总是在微小的事物上面,去呈现它的魔法。在孩子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最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去支撑他们。”
我家有1000多册绘本,可以随时翻阅,经常儿子碰到小问题时,我会和他说“我们是不是在哪本绘本里看到过类似的问题,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很多“为什么”,如果想要寻找答案,就需要去“思考”。说到多角度思考,想给家长和孩子们推荐一套非常有趣的儿童哲学绘本《这样思考这样成长》,作者是吉竹伸介、谷川俊太郎等名家,画风可爱、幽默,书中的文字透着感性的东方智慧。读完后能打开孩子们的思路,帮助孩子建立起多维度的思考方式。
这套书共5册,《长大的烦恼》《戴上恶的面具》《寻找真正的爱》《爷爷去世了》《心灵的创可贴》,关于成长、关于恶、关于爱、关于死亡、关于心理创伤,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作者非常懂孩子们的心理,用通俗有趣的形式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么做。
这一册很好地回答了我儿子经常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大人总是要求小孩做不喜欢的事?”“为什么小孩必须上学?”......还有很多孩子和大人思维上有差异的问题,都有新鲜的思考角度。
大人们尽说些矛盾的话,他们到底想让孩子们干什么?他们明明说过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他们既会说“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会长不高的!”,又会说“吃太多会变胖的!”;既会说“你还是个孩子,早点去睡觉!”,又会说“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要早点起床!”
其实,大人不是在唠叨,他们是在担心。大人曾经都是孩子,他们就自以为很了解孩子的心理,想以自己的经验来引导孩子。
有时大人会把想法和要求强加给孩子,也许因为大人小时候曾经被那样对待过,所以就会盲目地认为这样做是大人的责任。
“必须去学校吗?”学习是为了长大以后有更多的选择。如果不做讨厌的事情,就不知道什么是喜欢的事情了。可以练习把不快乐的事情变成快乐的事情。
"为什么玩游戏、看电视很有意思,学习却很无聊呢?”其实学习就像打游戏一样,让人着迷,学的越多,不懂的东西就会越多。解开一个谜团,又会出现新的谜团。只有在运用到学到的知识时,才会觉得学习这件事有意思。
孩子心中一定有很多“为什么”,可以引导他们试着把头脑中的想法说出来、写下来,这样信息就比较容易整理,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如果碰到了实在无计可施的问题,教孩子选择逃避也是可以的。并不是说,人必须解决遇到的所有麻烦,平复愤怒和悲伤的情绪才能往前走。
一只叫玉男的小猫捡到了一个面具,戴上这个面具后,他干了很多以前不敢干的坏事。当他想恢复成乖孩子玉男的时候,却发现“恶”面具摘不下来了,而且竟然还有一个“好”玉男在家里占据了自己的位置。
在玉男的认知里,自己要么是“恶”玉男,要么是“好”玉男,这两者是无法共存的。但善良的爸妈却提出让两个玉男一起生活。
这一册教会孩子世上没有百分之百的好人或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事或坏事。作为大人我们也没有资格趾高气扬地对孩子说:“做个好孩子吧!”我们要做的是教会孩子拥有思考和判断能力,懂得反思。
就像我儿子之前提出的问题:“东东偷偷拿了我的玩具,东东是坏孩子吗?”东东不一定是坏孩子,他可能只是喜欢这个玩具,妈妈不给买,如果他能主动换回来,他还是好孩子。
这一册启发孩子思考爱是什么?爱,看不见,摸不着,好像很难找到,但我们又能感受到它的存在。爱是什么?这个答案大概就藏在表达爱的行为中,即使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们也会继续漫长的人生旅途。
妈妈有时很啰嗦,爸爸有时很讨厌,偶尔孩子会说“你们都消失吧”,但他又会在心里想“不行!”这也是爱。
爱的反面是什么呢?不能和对方坦诚相待,不愿倾听对方的话,把对方当作透明人......我家儿子就说:“爸爸妈妈虽然吵架,但还是相爱的。”
还有,一个人怎么爱自己,只是他自己的事情。大街上男人穿上女人的衣服,就会让人觉得奇怪,这只是数量的问题,只是哪边人多、哪边人少的问题,并不代表你做错了。
就像我儿子前面提过的问题:“为什么小区的大人都笑话我男孩子穿粉色外套?”
作为父母,多教孩子爱自己,做自己就好,你因为是你,所以很棒,请珍惜你自己。
爷爷的葬礼上,大多数人并没有哭泣,而是在回忆爷爷生前的点点滴滴。爷爷的遗体被烧成了骨灰,我感觉到爷爷不在这里了。当我看到照相机拍下的爷爷的面孔,听到录像机里爷爷的声音,我又感觉爷爷还在。
这一册教会孩子正视死亡。即使肉体死去,但我们的能量继续存在的话,死亡似乎也就不那么恐怖了。
我曾经跟儿子说过几次人死后会去天堂,小一点时他还相信,现在看过了很多科普绘本,他知道天空中究竟有什么,天堂那都是人们的想象。
所以他对死亡多少有点恐惧,才会经常问:“人都会死吗?我不想死!也不想爸爸妈妈死!”
这一册书里解释的角度是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身体是物质,而灵魂是能量。”
重力也是看不见,电波也是看不见的,自己和别人的感受也是看不见的。虽然看不见灵魂,我们却能感觉到它,知道它的存在。
去世亲人留下的照片,录下的语音,写下的字,甚至是一阵微风、一缕阳光,都是他们的灵魂在发挥能量,抚慰我们。
在遥远的过去、在宇宙大爆炸的瞬间,物质是从能量中产生的,死亡也许就是物质摆脱了形态的束缚,又回归了能量本身。灵魂不会消散,能量还能继续存在,这样说来孩子对死后的世界不那么恐惧了。
这一册是有关心灵创伤的哲思绘本。心灵的创伤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如果心灵产生了创伤,将是件可怕的事情。所以不要给他人造成心灵伤害,也要学会成为敷在朋友们心灵伤口上的创可贴。
花梨说“被人欺负很可怜啊!”同学们却揶揄她装好人,没有人知道花梨转学前在原来的学校里被人欺负过,所以看到别人被人欺负时,会想起了自己的经历。
姐姐叫弟弟不要打游戏了,跟她一起看书,弟弟却哇哇大哭,姐姐觉得弟弟任性。却不知道,午休时,弟弟的朋友们对他说:“不让只会读书的家伙加入足球队!”
就像我儿子前面问过的:“我今天跟丁丁打招呼,他没理我,他肯定是不想跟我玩了!”其实丁丁只是刚挨了妈妈的骂,没有心情打招呼。
被训斥的时候,迫不得已说了谎以后,不被相信的时候......心灵都会受到伤害。如果和别人聊一聊,会感觉轻松很多。即使无法述说,也会在和大家相处的过程中,慢慢被治愈。
五册小小的绘本,通过有趣的插画和智慧的语言,教会孩子跳出思维定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孩子通过了解自己和成人思维上的差异,能更好地成长;通过了解恶是什么,学会反思;通过了解爱是什么,学会付出;通过了解死亡是什么,理解永恒;通过了解心灵是什么,学会疗愈伤痛。在不断思考中成长为情绪稳定的、思维开阔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