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天气下,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大街上都是骑车摔倒的行人,学生也被迫停课。
而在西伯利亚,他们的极寒天气竟然有7个月,温度甚至有零下40℃,酷寒的天气使当地政府将过冬和战争视为一个阵营。
那么,西伯利亚的百姓到底是怎样维持生活正常运行的呢?
与我国的季节不同,西伯利亚在每年的8月底,就已经进入了寒冷的冬天。
为了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当地政府会趁寒潮没来临时,通过短信、网络等途径,来通知人们准备好过冬的物品。
要知道,西伯利亚的冬季一般会长达7个月,这就意味着当地人民需要度过半年的严寒季节。
在这半年里,西伯利亚的交通、物资运输、出行等,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
因此,西伯利亚的人们就得在大雪到来前,事先准备好充足的生活用品。
在酷寒的冬天,取暖是西伯利亚的重中之重。
因为当地的树木资源非常丰富,所以居民最主要的取暖原料是木材,不仅价格便宜,运输也方便快捷。
在9月初,西伯利亚的政府会向居民进行暖气供应。
这时,人们就进入了长达7个月的“冬眠”行为,政府会提醒老百姓没有什么要紧的事,一律不能出门。
在这样的环境下,西伯利亚的大街彻底陷入沉寂的状态,所有的公司和工业产业,都处于放假阶段,路面白雪皑皑,房屋全部被雪覆盖,仿佛是童话里的一个冰雪世界。
相较于当地的城市,农村的环境会更恶劣,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冻死。
所以对于西伯利亚人来说,谁要是能扛过冬天,会和打了胜仗一样高兴。
可外国人却很羡慕西伯利亚居民,想和西伯利亚一样过上不用干活,连休7个月的生活。
西伯利亚位于北亚地区,面积有1322平方千米,地域非常广阔。
因为它连接乌拉尔山、杰日尼奥夫角、北冰洋、蒙古国,所以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他们会俄语、阿尔泰语系、叶尼塞语系。
由于山脉众多,暖流进入不了西伯利亚地域,因此这里半年都处于冰天雪地的季节。
在最寒冷时,这里的气温会达到零下40~60℃之间。
如果你觉得西伯利亚天气如此酷寒肯定没人居住,那你可是大错特错。
这里是匈奴、蒙古、女真等民族的聚集地。
为什么西伯利亚这么受欢迎呢?因为它的自然物资极其丰富。
由于西伯利亚的地域非常广阔,所以森林非常多,为木材资源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且西伯利亚半年都是冬季,下雪比较多,很多有机物没有进行二次分解,土地资源会很肥沃。
加上西伯利亚有很多江河湖泊,所以这里的淡水巨丰富,在全球中占比20%。
西伯利亚的总人数有3789万,他们中很多住在西伯利亚的城市里,过冬的物资和取暖方式都非常便捷。
而还有的土著居民生活在乡下,比起都市,农村的人们过冬时会经历更残酷的考验。
为了安全度过大雪天,西伯利亚乡村的居民有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
在乡下,每个村子的规模面积都不大,超市和医院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所以他们需要准备足够多的基础物资。
首先,乡下的居民房都是自己搭建的独门独户院落,为了保持屋内温度的适宜,他们就必须24小时烧炉子。
而烧火的原材料木头,就得准备充分,当地政府会免费提供给每家每户一些木材。
但要是哪家烧着烧着不够用了,就得自己花钱购买,于是就衍生出来了专业的伐木工和木材供应商。
室内生活解决完后,当地居民还面临冬天出行的问题。
在西伯利亚零下40~60℃的恶劣气候下,普通的御寒衣服根本起不到效果。
于是老百姓会穿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服饰——皮草,他们会把鹿的皮拿来制作成外套、帽子、鞋子、手套等。
尽管天气爆冷,西伯利亚处于停工停产的状态,但一些老一辈的人根本闲不住。
他们经常出门找淡水、喂牲畜、清扫厚厚的积雪等。
而西伯利亚的农村厕所都在外面,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他们一般不渴就不喝水,毕竟在外面方便屁股受不了。
由于天气太寒冷,燃油经常烧不着,所以他们出行会使用雪橇等原始的工具。
那么西伯利亚的老百姓如何保鲜食物呢?
他们会挖一个专门的地洞来储存物资,或者把东西直接放在雪堆里。
不得不说,这有种我国东北人民过冬的意思。
由于西伯利亚的老百姓在冬天采购物资很不方便,所以他们会选择一些耐放的食物来填饱肚子。
而肉类、土豆、水果罐头就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肉在西伯利亚地区非常吃香,他们家家户户都喂养家禽,想吃的时候杀一头,不用出门买,加上他们有很多湖泊,因此鱼肉价格跟不要钱似的。
所以肉是西伯利亚居民过冬的不二选择。
而土豆便于储存,可以长时间不坏,因此它也能作为过冬物资。
但是蔬菜和水果不宜存放,所以西伯利亚的人民会把新鲜蔬菜腌制成酸菜来食用,把水果制作成罐头来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