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发布消息称,截至7月26日早6时,受今年的第6号台风“韦帕”、第7号台风“范斯高”、第8号台风“竹节草”以及西南季风等天气系统的综合影响,菲律宾已有30人死亡,7人失踪,受灾人口超过529万。此外,菲律宾在农业方面遭受的损失超过7.6亿比索(约合人民币9500万元),在基础设施方面遭受的损失超过50亿比索(约合人民币6.2亿元),全国范围内已有154个市镇宣布进入灾难状态。
杜特尔特(资料图)
一、台风下的菲律宾:灾难数据直击人心
(一)极端天气引发连环灾害
“韦帕”“范斯高”“竹节草”三个台风加上西南季风,让菲律宾遭遇强风暴雨。18人受伤,7人失踪。中吕宋大区情况最严重,近270万人受影响,193个城镇进入灾难状态。
(二)经济损失涉及多个方面
全国有48445公顷农田被淹,15220所房屋、797处基础设施被损毁。农业和基建损失达到93.16亿比索,约合1.63亿美元。161条道路、17座桥梁中断,救灾物资运输变得十分困难。
二、“盟友”援助玩“太极”:承诺和现实差得远
(一)美国:军事盟友在救灾上很“小气”
美国作为菲律宾口中的“铁杆盟友”,只给了25万美元援助。这比美菲近期一笔军售交易额的零头还少。之前美国对菲律宾商品征收19%的关税,谈判后只降了1%,看得出它不在乎菲律宾的经济利益。美国在军事合作上说得好听,救灾时却没动静,《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在自然灾害面前没用了。
(二)日本与欧盟:说得多做得少
日本答应给500万美元救助,可菲律宾到现在都没收到物资,这“大方的承诺”就是空话。欧盟多国一起捐了150万美元物资,对于受灾严重的菲律宾来说,这点援助根本不够,解决不了眼前的困难。发达国家在救灾上都这么敷衍,菲律宾对盟友的期待落了空。
三、中国援助“冷处理”:从“雪中送炭”到“理性克制”
(一)历史上的援助体现大国责任
2021年台风灾害,中国政府给了100万美元现金和1万吨大米,红十字会又加了10万美元援助。2022年洪灾,中方捐了500万人民币资金和价值2000万人民币的物资,里面有大米、帐篷等。过去这些年,中国在菲律宾灾害救援中一直很积极,让人看到真诚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现实中的摩擦让援助变了样
最近几年,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经常挑衅,还联合美日等国搞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允许美国在其国土部署瞄准中国的导弹。经济上也配合美国对中国提高关税,阻碍中国企业正常运营。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中菲之间的信任,中国对菲律宾的援助只能“冷处理”,不想重演“农夫与蛇”的故事。
马科斯(资料图)
四、马科斯政府的外交难题:喊着“朋友”口号背后的无奈
(一)国内灾情让政策不得不反思
面对国内严重的救灾情况和民众的不满,马科斯政府只好改了外交说法,公开说“菲律宾是所有人的朋友”,想跟中国示好。但之前一直亲美的政策,让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靠外部援助,现在盟友不帮忙,救灾工作很难推进,这说明其外交政策不平衡。
(二)民众情绪和舆论带来压力
社交媒体上,菲律宾民众对“盟友”的冷漠特别不满,都想起中国过去的援助,希望中方能帮忙。街头经常有抗议活动,要求政府重新考虑外交策略,把重点放在民生救助上,而不是地缘政治争斗。舆论压力逼着马科斯政府重新看待中菲关系的重要性。
洪水(资料图)
五、台风背后的地缘政治启示:务实外交才是生存办法
(一)军事同盟经不住现实考验
美日等国在军事合作上对菲律宾很“热情”,可到了需要实实在在帮忙救灾的时候就躲起来,这暴露了军事同盟的局限。菲律宾要是一直依赖外部军事力量,不跟周边国家好好合作,真遇到灾难就只能自己扛。
(二)中菲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国对菲律宾不积极援助,不是针对普通民众,是对其政府错误外交政策的回应。菲律宾要是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挑衅,回到对话合作的路上,中菲在救灾、经贸等方面还有很多合作的可能。这次台风事件给菲律宾提了个醒,务实外交才能应对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