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642字 | 阅读需6分钟
河南省历史上,自夏商以来,许多地方曾建都,比如安阳、洛阳、开封、郑州、许昌等。而南阳地理位置看起来不错,却几乎没有大一统的朝代建都于此,为什么呢?
【南阳】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伏牛山以南,面积约2.66万平方千米。
南阳地处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故名。南阳地处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带的边坡上,在南阳盆地北部,三面环山,西依秦岭,北靠伏牛山,东临桐柏山,最高峰为犄角尖,海拔2212.5米。南阳中部平坦,南部敞开,近汉江。
汉江支流白河自北向南穿过南阳市区,城区海拔110-130米,市中心纬度是北纬32°59′23″。
【南阳盆地】
南阳盆地4.6万多平方千米,大致范围就是汉朝时的南阳郡,比今南阳市要大得多。
南阳盆地三面环山,南部开口,大致是秦岭西部的伏牛山、外方山、方城山、桐柏山、大洪山、荆山、武当山围成的区域,由汉水支流丹江、唐河、白河等河流冲积形成。
南阳盆地位于关中、汉中、伊洛、两湖、中原五者之间的中心,五面都可进入,五面都可出击。盆地向西溯汉水而上,可进入汉中地区;西北入武关可进入关中;由襄阳顺汉水而下则可进入两湖地区;逆白河、唐河上溯可入伊洛河谷;从东面山地即方城而出,可以进入中原腹地的许昌、郑州、开封。
南阳盆地浑然一体,既有山河可守,也能四出为战,广阔的平原可以屯兵、供粮,同时还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战国时就是冶铁中心。在战争年代,通道和堡垒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常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点。
西周后期,南阳盆地封给申国,其与犬戎共灭周幽王。春秋时申国并入楚国,称为申县。秦朝时将申县置南阳郡,因其在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山南水北谓之阳。
图-刘邦入关中
南阳郡首府为宛城(今南阳),秦末刘邦正是拿下宛城,西取武关,才进入关中的。
西汉鼎盛时期,南阳郡有36万户,174万人,位居全国第四。
王莽的新朝时,刘秀兄弟兴起于南阳,从方城夏道进兵中原。南阳盆地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湖、巴蜀,可以取财货;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
图-关羽威震华夏
东汉末年,诸葛亮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国时,曹操控制南阳盆地,诸葛亮的战略是:“将益州兵以向秦川,将荆州兵以向宛(南阳)、洛(洛阳)”。关羽在襄阳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古代南北对峙,大体上以秦岭淮河为界,也就是说南方必须控制汉水流域,南宋和金朝便是如此。南朝强盛时可将战线推到黄河一线,甚至控制关中、河北南部、山东地区,北宋与辽朝、南朝齐与北魏都是如此。
南阳盆地有两座重镇,北边是汉水支流白河上的宛城(南阳),南边是白河汇入汉水处的襄阳。
南北对峙时,北方只要控制汉水上的襄阳,便可沿汉水南下到长江,等于拿到打开南朝大门的钥匙,此时长江下游的南京唾手可得。逆长江而上占据荆州、宜昌等,便可掐住巴蜀东出的大门。
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自襄阳北上,逆汉水支流白河、唐河上行,越伏牛山,即可进入伊洛河谷,或东取洛阳,或西攻关中,足可令对方手忙脚乱。东晋时桓温北伐,由襄阳北上,出伊川,败姚襄,执周成.收复洛阳。南宋岳飞曾以襄阳为支点,收复许昌和洛阳。反过来从白河、唐河南下同样天下震动,战国时秦国白起破楚都,南北朝时西魏攻南梁,蒙元灭南宋,襄阳的存亡关系到南方王朝的生死。
襄阳与南阳风俗、文化相似,襄阳口音更接近南阳而不是武汉。古代北方军队下江南,走中原方向要通过淮河、长江两道天险,湖泊湿地较多,行军困难。而从南阳盆地沿汉水而下,则顺畅得多。
西魏(及后来的北周、隋朝)得襄阳,元朝取襄阳,则南朝陈和南宋的防御体系被打乱,大势已去。
【东汉、唐、南宋、金,差点建都南阳】
南阳有许多河流如丹水、白河、湍河、唐河等,可通过汉水至长江。
古人形容南阳为:“楚豫雄藩,秦吴咽喉。”
南阳盆地拥有广阔的平原和肥沃的土地,物产丰富,有山河为屏障,水陆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数量大,这看起来简直就是理想的定都之选。东汉、唐朝、宋朝、金朝都曾有过迁都南阳的想法。
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和他一起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很多都是南阳人。刘秀定都洛阳后,将南阳升为南都。虽然是陪都,南阳一跃成为当时天下各郡之首,规模和地位进入鼎盛时期。李白的《南都行》盛赞南阳:“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突厥屡寇关中,李渊曾想迁都南阳,派宇文士及至南阳盆地勘察。李世民劝谏:“柰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
896年,帝国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昭宗又想迁都南阳盆地,由于朱温掣肘而未能成行。
1127年,金军南下取汴京(开封),赵构在商丘即位,李纲劝赵构移都南阳:“南阳,光武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陜,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湘、巴蜀,可以取货财;北距三都开封、河南、归德也,可以遣救援。暂议驻跸,乃还汴都。” 但宋高宗已经被金兵吓怕了,哪里还敢待在北方,最终选择了杭州,偏安江南。
金朝时,蒙古大军南下,金哀宗也打算迁都,有大臣建议南阳,但是金哀宗刚逃蔡州,就被宋蒙联军围城灭国。
【南北纷争,常以南阳为孔道】
历朝不在南阳建都,从地理地形上来看,因南北纷争,常以南阳为孔道。
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虽有山川屏障,但是孔道太多,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孔道。通俗一点讲,就像一间四处漏风的房屋,风和日丽时通风透气还挺舒服,但狂风暴雨来袭时,指不定洪水从哪里就冲进来了。这样的位置若在和平时期,作为都城未尝不可,但若遇到动荡,那是要老命的。
南阳地处我国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上,南北对峙时,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各朝都不愿在如此危险、没有缓冲的地方建都。
图-关中四塞
对比一下长安,关中可是四塞之地,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再看洛阳所在的河洛地区,群山环绕,还有黄河天险,东汉修八关拱卫,便可高枕无忧。
图-洛阳八关
南北纷争,常以南阳为孔道,这大概是历代都不愿定都南阳的主要原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