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值得关注的疾病,福州疾控发布提醒。夏季高温潮湿,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细菌性痢疾等发病风险上升,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不洁水源。同时,蚊虫叮咬增多,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需警惕,做好防蚊灭蚊措施。此外,高温还易引发中暑等情况,特别是在户外作业或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群,要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大家应重视这些疾病,做好防护,共同维护健康。
8月福州仍处于持续高温的“三伏”天,易出现高温酷暑、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同时各类细菌、病毒、蚊蝇滋生,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进入流行期。近期国内部分省份出现虫媒传染病疫情,福州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提醒市民外出旅行需做好防蚊措施,预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注意防范霍乱、食源性疾病,还需要注意高温中暑和洪涝灾害的预防。
评估周期:2025年8月
防疫指数:Ⅲ级(中)
重点关注:登革热、基孔肯雅热
一般关注:霍乱、食源性疾病、高温中暑、洪涝灾害
健康提示一:登革热、基孔肯雅热
关注指数★★★★★
蚊媒传染病指的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病原体的疾病。其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是在全球广泛流行的3种常见病毒性蚊媒传染病。三者均主要由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或呼吸道传染。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可达40℃)、剧烈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严重者可能出现出血或休克。目前我国的登革热病例主要是输入病例,但部分省份已出现本地聚集性疫情。夏季,南方省份媒介伊蚊密度高,居民朋友们尤其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热、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尤其影响手腕、踝关节和指趾等小关节。皮疹、肌肉痛、乏力等也较常见。近期,广东省佛山发生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传播疫情,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
提醒
1.清理积水:伊蚊喜欢在积水处产卵,所以要定期清理家中的花盆托盘、花瓶、水桶、水缸等容器内的积水,每周至少一次。屋顶反墚、排水槽等应定期疏通,避免堵塞积水。阳台、天台、庭院内的花盆、泡沫箱、废弃瓶罐等容器应及时清理,闲置容器应倒扣放置,储水容器如水缸应加盖,废弃容器彻底清除。竹筒、树洞应进行封堵或改造,莲花池养鱼防蚊。空调冷凝水应及时排净,废弃轮胎在底部打孔或避免露天放置。下水井进行防蚊封堵,有条件的建议将明沟改为暗渠。
2.安装防蚊设施:在家里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阻止蚊子进入室内。
3.使用驱蚊产品、穿长袖衣物:在户外活动或室内蚊子较多时,可以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产品,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尽量穿长袖上衣、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降低被蚊子叮咬的风险。尽量穿长袖上衣、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降低被蚊子叮咬的风险。
4.定期灭蚊:室内可使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蚊香液、盘香等减少蚊虫叮咬。使用发烟灭蚊片或全屋用杀虫气雾剂施药时,应先关闭门窗,施药后人员离开,30分钟后再开窗彻底通风后方可进入。室内如发现有成蚊滋扰时,应及时开展室内灭蚊。此外,蚊虫较多区域,可配合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灭蚊工具。定期对室内外环境进行灭蚊处理。但使用杀虫剂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此外,如果近期去过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回来后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肌肉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健康提示二:霍乱
关注指数★★★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O1群或O139群)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通过食用或饮用被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典型症状包括剧烈腹泻(“米泔样”水便)、呕吐,发病的高峰期多在夏季。
提醒
1.饮用安全水源:确保饮用的水源是安全的,最好饮用经过煮沸或消毒处理的水。
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尤其是餐前便后。
3.确保食用安全。食用经过煮熟或煮沸的食物,避免生吃海鲜或其他易受污染的食物。
4.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腹泻和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
健康提示三:食源性疾病
关注指数★★★
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细菌、野生植物生长繁殖,是细菌性、有毒植物性、真菌性食源性疾病易发季节。根据福州近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和风险研判,福州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提醒广大市民朋友注意预防夏季食源性疾病。
提醒
1.烧熟煮透:对于畜禽肉类和水产品,尽量避免生食,烹饪、加热时务必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维持1分钟以上,烧熟煮透。
2.严防交叉污染:处理生熟食品的刀具、砧板、容器要分开;接触生肉、水产后要彻底洗手再处理熟食或直接入口食物。
3.安全温度管控:制作好的食物应尽快食用。需存放时,热食应保持在65℃以上,冷食(包括凉菜、切开的瓜果)应保存在4℃以下。集体供餐单位(如学校、企业食堂、餐饮店等)必须严格执行食物储存与运输的温度要求,防止细菌滋生。
4.不采不食:不随意采食不熟悉、不认识的野生蘑菇、野菜、野果、野花、野根茎等。
健康提示四: 高温中暑
关注指数★★★
随着高温天气来临,中暑事件频发!中暑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种类型: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一旦出现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就提示我们可能要发生中暑。
如果没有及时休息、补水、降温,就会进入到轻症中暑阶段,通常头晕、恶心、呕吐症状会进一步加重,并出现体温升高,部分患者体温可以升至38℃左右。
若还没有重视,继续在高温环境下就可能发展至重症中暑阶段,包括热衰竭、热痉挛、热射病三型,如不及时处理,容易引起器官衰竭而死亡,应该立即就医。
老年人及体弱者、小孩、快递员、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等室外工作者尤其要注意。
提醒
1.减少高温暴露:尽量避免在中午12点到下午3点这一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因为此时太阳辐射最强,温度最高。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充分的防晒措施,如佩戴宽边帽、太阳镜,涂抹高SPF值的防晒霜等,以减少直接日晒和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改善劳动及工作环境条件。
2.保证充足水分:室内保持通风,合理使用空调、风扇,在高温天气下,人体容易出汗,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因此,应定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因为口渴已经是身体缺水的信号了。建议每天至少喝8杯水,同时,可以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以补充体内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
3.关注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孕妇及患有慢性疾病者,因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需格外关注。避免其在高温环境中停留,家中备好降温设备,必要时开启空调辅助降温。
4.合理饮食:饮食对于预防中暑也非常重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蛋、奶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避免食用过多油腻和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影响身体的散热功能。
5.使用空调和风扇:在室内使用空调或风扇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减少出汗量,从而预防中暑的发生。但需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以免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如空调病等。建议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6℃左右,并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流通。
健康提示五: 洪涝灾害
关注指数★★★
夏季,台风、强降水等极端天气常有发生,可能造成严重洪涝灾害。不仅直接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更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风险。福州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提醒广大市民,科学认识汛期及洪涝灾害中的健康隐患,掌握关键防护技能,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及家人健康。
提醒
1.密切关注当地气象机构发布的预警信息:如有发布灾情预警的,应尽量减少外出,远离危险地带。
2.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多饮用白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盛水容器定期清洗消毒。未经消毒处理的山泉水、井水、河水等,必要时可用于生活用水,紧急时需要饮用的,应先烧开煮沸再饮用。
3.做好个人卫生:注意手部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用肥皂或洗手液并使用流动水洗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及时增添衣物,提高自身免疫力。
4.做好食品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厨具、餐具浸泡后,应洗净、浸泡、煮沸消毒后再使用。餐具消毒首选沸水煮15分钟,不吃腐败变质的蔬果和发霉变质的米面,不吃剩饭剩菜,不吃凉拌菜;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产品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用雨水或被雨水污染的水清洗蔬果,如果暂时不能保证新鲜的食材供应,建议使用合格的包装食品。
5.做好病媒防治:强降雨后,蚊蝇、老鼠等有害生物密度和活动增多,携带的病原体可污染食物和水源,容易造成食源性疾病发生。要做好防蝇防蚊防鼠工作,避免昆虫、害虫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触食物,可将食物盖好或存放于密封容器中,保证垃圾桶盖严实并定期清除垃圾。
5.做好环境卫生: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排除积水,清除污泥和垃圾杂物;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必要时对房间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整修厕所,清刷卫生间。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一般不必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