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增程式电动车被行业大佬嘲讽为“脱裤子放屁”的落后技术,甚至有车企高管直言这是“最糟糕的方案”。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2016年押注增程路线时,遭遇投资机构集体撤退,融资几近崩盘。而短短几年后,剧情彻底反转——增程车不仅没被淘汰,反而成了车企的“救命稻草”,从理想、问界到零跑,凭借增程技术实现销量暴增和毛利率转正,上演逆袭神话。
车企扎堆拥抱增程路线的根本原因,藏在四个现实逻辑中:
成本屠刀:纯电车要实现700km续航需搭载80-120kWh电池,成本占比超40%;而增程车仅需30-40kWh电池,成本直降60%以上。研发上,增程式结构简单,无需像插电混动(PHEV)那样攻克复杂传动系统,让新势力能把钱砸在智能化等刀刃上。
政策套利:增程车手握新能源绿牌,补贴、免限行、双积分政策红利吃到饱。在北上广深等限牌城市,这相当于给消费者发放“免死金牌”。
焦虑终结者:当纯电车主还在高速服务区抢充电桩时,增程车已用油发电轻松跑出800km+续航。日常通勤用电、长途用油的灵活模式,精准切中中国家庭“既要环保又要说走就走”的痛点。
技术避险:固态电池号称续航1000km,但量产仍要等5年。增程以现有技术就能平衡续航与成本,成为车企过渡期的“安全气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曾一锤定音:“增程式是最先进的技术,是纯电混动的终极形态!” 其技术先进性恰恰体现在“以简驭繁”——发动机专注发电,始终运行在最高效区间,热效率吊打传统燃油车;驾驶体验无限接近纯电,却彻底摆脱续航焦虑。
更犀利的真相是:技术没有绝对优劣,只有场景适配。在充电桩未覆盖的三四线城市,增程的油电兼容性碾压纯电;而对MPV、SUV等能耗大户,增程大电池+小增程器的组合,比插混更易实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
当下增程技术正经历二次进化:小鹏“鲲鹏体系”将纯电续航拉至430km,宁德时代明年将推出400km续航增程电池包。赛力斯更预测2030年增程车市占率将突破10%,销量剑指300万辆。当“过渡技术”持续收割市场,或许该重新审视:把增程钉在“落后”耻辱柱上的,究竟是技术偏见,还是对用户真实需求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