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上海,黄浦江畔的数字浪潮奔涌不息。
18日-19日,2025年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以“向实同行,共创融合新生态”为主题,在世博中心汇聚了全球12000余名政企代表、院士专家及生态伙伴,直面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的核心矛盾——AI应用的“孤岛化”。
当千行百业竞逐智能化赛道时,数据割裂、算力分散、协议壁垒正将技术红利禁锢在碎片化的“数字围城”中。
中国联通董事长陈忠岳在主论坛的演讲中直指要害:“孤岛的本质是生态的割据”。他提出以 “三个新生态”破局——通过共创 AI基建、AI科技、AI产业的融合体系,重构从算力调度到场景落地的全链路协同。
这一战略的载体,正是本次大会发布的云智创新开放平台。该平台以国内首个端云一体化操作系统“云智OS”为基座,整合覆盖300+城市的5G-A网络、600万核通算资源及21+ EFLOPS智算集群,首次实现跨设备、跨地域的智能资源池化调度。
华为、瑞金医院、岚图汽车等头部合作伙伴的实践,已为破局提供注脚:瑞金医院骨科AI工具将手术规划从3小时压缩至15分钟,岚图汽车产线错装识别率达99%——这些案例背后,是协议兼容、算力共享与开发普惠的生态级突破。
而联通更深刻的野心,在于将技术开放转化为标准互认。其工业协议软网关接入超过1250万台设备,通过物模型引擎统一数据语义,让企业适配联通数据沙箱标准,从“连接工具”跃升为“生态操作系统”。
这场向“孤岛”发起的总攻,不仅是技术架构的重构,更是产业权力关系的重塑。当联通以运营商的身份撬动协议标准、算力调度与开发者生态的三重闸门,AI应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拐点,或许正在到来。
技术破壁:从异构算力到统一算网
在2025年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的聚光灯下,联通云首次揭晓了颠覆传统算力架构的“云智OS”系统。
这一端云一体化操作系统,如同为分散的算力资源编织了一张智能神经网络,将CPU、GPU、NPU等全规格芯片的异构算力动态池化,支撑起覆盖全国21+ EFLOPS智算集群与600万核通算资源的跨域调度能力。
中国联通数科高级副总裁张建荣在论坛现场演示时强调:“云智OS的本质是将算力从‘硬件属性’转化为‘服务属性’,让西部绿电与东部智算中心能像水电一样自由流通。”
算力池化的革命性突破,首先体现在打破硬件绑定的桎梏。传统算力资源因芯片架构差异形成“数据烟囱”——GPU集群专供AI训练,NPU设备仅支持边缘推理,跨平台协作需经历繁复的数据迁移。而云智OS通过自主研发的虚拟化引擎,将不同架构的算力抽象为标准化“算力单元”。
在大会展区,一台搭载寒武纪NPU的巡检机器人与上海临港智算中心的NVIDIA H100集群协同完成工业质检任务:机器人在产线实时采集图像,云智OS自动将计算负载拆分,NPU处理轻量化识别,H100集群完成复杂缺陷分析,全流程时延控制在50毫秒内。
智能调度引擎“星罗2.0”的升级,则让算力流动具备“全局最优”的智慧。该平台独创时空双维调度算法:空间维度上,根据任务时延需求自动选择节点——瑞金医院的AI手术规划调用上海本地智算资源,药物研发的长周期训练则分配至青海绿电节点;时间维度上,利用分时复用技术将金融风控模型的夜间推理任务,“插入”教育AI白天的训练间隙。
据联通云实测数据,这种调度策略使万卡集群的算力综合利用率突破60%,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2倍以上。
5G-A网络的“毛细血管式覆盖”,成为端云协同的神经传导基座。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案例中,5G-A高低频协同组网的下行峰值速率达11.2Gbps,可支持6.8万名观众同时流畅观看1080P高清视频;而北京地铁3号线部署的300MHz超大带宽网络,即使在列车高速穿行隧道时,车厢内仍能保持1.7Gbps的下行速率。
这种“零抖动”网络环境,让云智OS的分布式调度能力得以极致释放:当上海商飞的工程师在AR眼镜上调整飞机零部件模型时,云端渲染指令通过5G-A网络直达联通云GPU池,画面延迟仅3毫秒,堪比本地工作站体验。
这场由云智OS、星罗平台与5G-A共同构建的技术破壁,不仅重构了算力流动的物理规则,更在重塑数字经济的基因序列——当算力资源如电流般自由穿行于东西部之间,人工智能的“资源割据”终将消弭于无形。
生态开放:从数据割裂到智能流通
在2025年联通合作伙伴大会的工业互联网分论坛上,瑞金医院骨科团队展示了一款名为“骨擎天”的AI手术规划工具——从患者CT扫描到生成3D手术方案仅需15分钟,而传统流程耗时3小时以上。
这一效率跃升的根源,正是联通云智平台开放的零代码开发范式。通过调用元景大模型的API接口和计费、支付等后台系统模块,医疗团队无需编写一行代码,仅通过拖拽式界面便完成了工具开发。
这标志着工业软件开发的“作坊时代”终结,开发者得以从80%的底层技术“脏活累活”中解放,聚焦20%的垂直场景创新。
行业乐高生态的构建,彻底重塑了产业协作的底层逻辑。联通推出的“数智产品超市”,将工业知识封装为可复用的标准化模块:三一重工的设备振动诊断算法、良品铺子的门店客流预测模型、微创医疗的涂层工艺参数库,均以“乐高积木”形式开放调用。开发者可付费集成这些模块,并根据应用效果参与分润。
智能体开发平台的进化,让跨系统协作从理想照进现实。联通发布的元景智能体工场提供三大核心能力:一是知识图谱编织器,可将企业私有文档自动转化为结构化知识库;二是工作流引擎,支持可视化编排跨系统指令;三是多智能体协作框架,允许多个AI代理并行处理复杂任务。
共生分润机制的设计,破解了生态共建的“搭便车困境”。联通推出效果付费模式:开发者将智能体上架至“通通慧购”B2B商城后,企业用户可按调用次数、节省工时或创造收益分成付费。
更革命性的是数据信托计划——当企业将脱敏数据存入联通可信数据空间,任何开发者使用该数据训练模型所产生的收益,数据提供方可分得30%。这种机制推动平台在半年内汇聚了1200TB高价值工业数据,较传统数据交易平台流通效率提升8倍。
从瑞金医院的“拖拽式开发”到三一重工模型的“乐高式复用”,从物流仓库的多智能体协同到中小企业的“效果付费”,云智平台正将协作孤岛连缀成智能大陆。
当格物工业互联网平台的1250种设备协议库、元景大模型的35个行业知识图谱、通通慧购商城的5万开发者模块,通过统一的API经济实现价值循环,AI应用的创新成本曲线被彻底压平——一个齿轮厂老板调用钢铁行业质量检测模型的成本,比自建团队低90%;一个县医院接入顶级三甲手术规划能力的门槛,从千万元级降至万元级。
这场由技术开放、生态互信与利益共享共同驱动的智能流通革命,终将消融协作的冻土。
标准破壁:从协议割据到语义互通
工业智能化的核心矛盾,并非算力或算法的匮乏,而是隐藏在设备协议丛林之下的“语义割据”。
在2025年联通合作伙伴大会上,格物工业互联网平台汽车版的发布,标志着工业通信范式正经历一场静默革命——它不再依赖物理网关的堆叠,而是通过纯软件化协议翻译引擎,将1250种工业协议转化为统一的数据语义,彻底拆除系统孤岛的围墙。
协议翻译引擎的突破性在于“动态编译”替代“硬件绑定”。传统工业场景中,每新增一类设备就需部署专用网关硬件,如铝业车间为兼容Profinet与CanOpen协议,曾因通信架构冲突导致产线效率骤降22%。
而格物平台的软网关将Modbus、EtherCAT等协议抽象为可配置的语义模板,在大会展区现场,工程师仅用3分钟便为德国进口机床添加OPC UA支持,而传统硬件适配需停产两周。这种柔性化能力使平台连接设备数突破1250万台,相当于为全球制造业打造了一台“协议翻译中枢”。
物模型字典的构建,才是数据互通的真正密钥。协议兼容仅是表层破壁,深层变革在于联通独创的工业设备物模型引擎——它将原始数据转化为行业通用语义。
安全协同设计则破解了标准化的“囚徒困境”。工业数据共享的最大障碍在于企业担心核心参数泄露。联通创新推出“格物工业数据沙箱”与可信数据空间,允许企业在工艺参数脱敏后参与协作。
语义互通的终极价值,在具身智能协同中爆发式释放。工业智能论坛上成立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平台”,揭示了更深层变革:基于统一的协议翻译层,不同品牌机械臂首次共享工作路径规划。在汽车焊接车间,库卡机器人接收来自新松机械臂的实时轨迹数据,将产线重组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4小时。
这种跨厂商协同能力,使山东港口的龙门吊可直接向大疆巡检无人机发送“3号集装箱区钢板变形警报”,让青海风电叶片振动数据实时驱动上海汽车工厂的预防性维护系统——工业数据的巴比伦塔,正在物模型引擎的运转下分崩离析。
当微创医疗的心脏支架产线通过格物平台调用三一重工的机械臂物模型,当华晨宝马的5G专网整合RFID与UWB协议实现“一网融合”,工业智能化的竞争维度已从技术单点突破升维至生态语义共识。
联通的标准破壁之路证明:唯有将协议翻译转化为机器共识,将数据孤岛重构为语义大陆,才能真正释放AI的协同生产力。这场由软网关、物模型与可信空间共同编织的工业语义革命,正成为破解系统孤岛时代的终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