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何沛芸
回头再看过去十几年的经历,姜方俊依然觉得,人生选对方向很重要。
2010年前后,他辞去德国一家计算机公司的工程师工作回国。那时候,他身边有一群同学也陆续回国,怀揣着“做点自己的事业”的念头,姜方俊也不例外。他从本科开始学习计算机,但不满足于仅仅做个程序员。
他的想法很简单——“用先进技术和理念改造传统产业。”
回国第二年,姜方俊在家乡江苏省常州市创办了一家专门生产销售沙拉轻食的公司——一号农场。这也源自其在德国留学工作期间,当地严格的食品安全要求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后,他也希望能在中国建立一套成熟、体系化的有机食品生产体系,用计算机技术改造中国的传统农业,让生产过程更加透明,消费者吃得更健康、安全。在许多人看来,姜方俊将创业方向瞄准轻食赛道,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毕竟在讲究色香味俱全,偏好热食、熟食的中国,沙拉轻食怎么看都太小众。
大约从2014年起,“轻食”这一概念在国内逐渐流行,相应的背景是:中国的肥胖人口已超过6000万,超重人口更是达到约2亿。
事实证明,姜方俊当年的选择,恰好踩中了中国消费市场的转型节点。201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统计评估研究所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肥胖人口已经达到4600万,位列全球第二。科学减重、健康饮食意识的觉醒,捧红了“轻食”概念。根据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轻食行业研究报告》,到2023年,中国轻食市场规模已经约 35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20%之间。
电商平台,成为把健康轻食送到更多人餐桌的重要支点。近几年,姜方俊公司的沙拉轻食产品借助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成功走出长三角,覆盖更广阔的消费人群;在平台“百亿补贴”“千亿扶持”等计划支持下,订单规模稳步增加,销量位居拼多多垂直类目首位。目前,姜方俊在上海打造的2.0版智能工厂已经投产,在更多城市正筹建的3.0版全自动工厂。
别小瞧一份沙拉轻食,它不仅满足了成千上万追求健康减脂人士的饮食需求,更带动了超2000户农户增收,为制造链上下游数百名工人创造了就业岗位。
姜方俊觉得,自己要一直做难而正确的事。人们看见沙拉轻食的隐性价值,吃得健康正是他们的追求。如今,他仍然专注于生产一份健康、安全的沙拉轻食这件小事。而这件小事,正在改变中国人的餐桌。
公司墙上写着姜方俊最初创业的愿景。(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 胡弘彪|摄)
“一件能做一辈子的事”
要做一份质量合格的沙拉轻食并不容易,德国食品行业精细且严密的生产标准影响了姜方俊。
每日清晨,一辆辆半挂大货车开进姜方俊位于上海青浦的工厂,最新鲜的生菜、胡萝卜、南瓜等被卸下,随后送入车间。“由于销售的是即食产品,对每个生产环节的细节把控尤为重要,安全标准必须更高。”姜方俊透露,蔬菜加工车间有一套严密的操作标准:室温5摄氏度以下,清洗用5摄氏度左右的冰纯水,原料需消毒三次、筛选四次,再由工人称重、分装、打包。经过数道工序后,它们才最终装进一份份整齐漂亮的沙拉食盒。
每年,至少有1.5万吨沙拉轻食产品从这里运往全国,端上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产品出厂前,每个批次都要经过品质检查,“是全检,不是抽检,每一份沙拉轻食都需要合规安全,才能发往目的地。”姜方俊说。
每天凌晨,新鲜采摘的蔬果会从各大农业基地被运送进上海青浦的工厂。
规模化生产能力的提升,给了姜方俊做大生意的底气。2023年,公司在拼多多开设旗舰店,试图借助新平台进一步打开线上渠道。这个原本只是公司用来“试水”的平台,却爆发出了巨大生意潜力。
尤其是从去年以来,拼多多推出的“百亿减免”“千亿扶持”计划,在流量和资金端给予了广大商家明显的扶持。以一号农场为例,平台官方补贴叠加大促活动,店铺销量可以达到日常销量的2倍;公司的轻食订单正在从一二线城市扩展到更广泛的下沉市场,工厂年产量超过1.5万吨销量增长,直接带动了工厂周边就业,也间接促进了地区农业发展。截至目前,仅上海、常州两个工厂就为周边数百名员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各类蔬菜沙拉和健康轻食年产值近2亿元。
作为一家深耕创新农业领域的品牌,公司还在全国建立了10大蔬菜种植联盟基地,基地总面积超3万亩、年产量过万吨,覆盖吉林、内蒙古、甘肃、河北、北京、山东、江苏、安徽、福建、云南、海南等省份,粗略计算,惠及农户超2000户。
为了能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全力投入蔬菜种植,姜方俊与各基地采取了订单农业合作模式,指定品种、指定种植方式、明确验收品质,“只要达到标准,全部以高于线下批发市场的价格收购,包销到户。”以生菜为例,农户的种植成本基本在每斤8毛,工厂收购的价格是每斤1.2元,忽略物流成本,预计可帮助农民多增收5000万元。相较农户传统种植一年一收的收入节奏,姜方俊不仅会在每茬种植前预付20%-30%的订金,还会根据实际采收量月结款项,让农民实现月月有收入。
姜方俊是典型的创业者,有活力、有野心,是2010年后一大批海归创业者的代表。“创业是为了make a difference in life,这几乎是我身边许多朋友的共识。”他清晰且坚定地表示,“要找一件能做一辈子的事情。”
上海青浦的2.0版智能工厂里,工人们正在将洗净、筛检后的沙拉装入盒中。
走上年轻人的餐桌
“沙拉在中国真的有市场吗?”姜方俊还记得,企业刚转型做沙拉轻食时,有不少疑问。
那时候,一批线下沙拉轻食连锁企业陷入“关店潮”,紧接着,线下餐饮又受到疫情的冲击。但姜方俊相信数据,“2015年的时候,消费的主力是80后,但是到2019年,消费主力变成更年轻的90后。”
他看到,消费者年轻化的背后,是饮食习惯和意识的改变。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消费者食用轻食的频率普遍较高,75.8%的消费者每周至少吃一次轻食,其中4.4%消费者每天吃一次及以上,39.5%消费者每周吃2-4次,31.9%消费者每周吃一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饮食结构的均衡和食物的营养价值,而非仅仅满足于饱腹感。
这些数字意味着,或许,做一份沙拉只是一件小事,但背后,贴合了正在改变的、中国年轻人每日的餐食选择。
姜方俊讲述自己创业的理念和对中国沙拉轻食市场发展趋势的思考。
当下,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也像在为姜方俊助力:过去五年,冷链成本大大降低,泡沫箱加冰袋,成本不到十块钱;中国物流通道高速发展,一份沙拉从制作到送达消费者手中,可以控制在48小时内;更重要的是,新一批消费者正在成长起来。“现在我们要做00后的市场,再往后是10后的市场。十几岁的年轻人,也正在追求吃得健康。”姜方俊分析。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再次验证了姜方俊扩大线上市场的前瞻性。自2023年11月入驻拼多多,公司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获取品牌黑标,目前在平台经营店铺2家,分别销售蔬菜沙拉和根茎生鲜两大类产品。公司电商负责人李先奇介绍,2024年,公司产品在拼多多销售额达数百万,进一步扩大了线上销售规模,“线上销售额已经占据公司总销售额的三成”。
2024年,姜方俊公司的产品在拼多多销售额达数百万,位居垂直类目首位。
拼多多甚至还给团队带来了一些惊喜。入驻拼多多以前,姜方俊曾对沙拉轻食能否在平台打开市场存在一些犹疑。在刻板印象里,他认为拼多多用户并非品牌的目标群体——一线城市、20至35岁的年轻人群。平台很快颠覆了他的这种想法,店铺上线以后订单量持续攀升,其中不乏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三四线城市青年,拼多多订单量正在超过一些传统电商平台。姜方俊这才意识到,沙拉轻食市场的用户群体已经扩散,健康安全饮食成为全民诉求。
今年4月,拼多多平台推出“千亿扶持”计划,在“百亿减免”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商家运营成本,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电商生态,实现用户、商家、平台多方共赢。在需求侧,百亿补贴频道新增“商家回馈计划”,针对报名百补特定营销活动的商家,平台发放100亿元优惠券,协助商家拉动订单和交易。结合最新出台政策,姜方俊对公司发展充满信心,今年的目标是在拼多多上开出店群,让销售业绩翻一番,“这样也能维持产业链上下游的就业生态稳定,让更多工人和农民日子有盼头”。
眼下,市场的蓬勃吸引了更多人进入轻食这个赛道。华经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17-2021年,我国轻食行业注册企业数量大幅增长,累计新增企业占总量的64%。根据企查查2024年数据,轻食行业近1-3年内就有10628家企业登记在册。
创业十几年,姜方俊经历过失败,但对市场总有乐观的预期。“年轻人很少做饭,但会追求吃得便捷、吃得健康,还要好吃。未来消费者也还将变化,比如00后不再在意品牌,而在乎品质、情绪价值。”姜方俊很笃定沙拉轻食这条赛道,并要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思想在变迁,我们做事情会越来越聚焦,把沙拉轻食产品做深、做到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