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为什么能在敌100万重兵的包围中能够成功突围?
其中的关键,就是毛泽东选择了正确的突围方向,而党中央又接受了。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战略转移。事先,毛泽东奉中央指令,前去选择突围方向,为此,他先后去了中央苏区南部进行了长达一个半月的查看。最后,在中央会议上,他力主从于都突破,为中央会议所接受。
这一决策成为红军突围成功的关键一步。
一、地理优势:隐蔽性强,敌军防御薄弱
于都位于中央苏区西南部,地处赣南丘陵地带,山岭起伏,河流纵横,便于隐蔽行军。当时,国民党军主力集中在北线(兴国、宁都方向)和东线(福建方向),而西线(于都方向)的防守相对薄弱。毛泽东通过实地侦察,发现了敌军的薄弱点,并且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于都河虽然宽阔,但水流较缓,便于架桥渡河,且两岸地形复杂,便于红军隐蔽集结和突破。
二、敌军部署漏洞
毛泽东不仅发现中央苏区南线是敌军兵力的薄弱点,同时还敏锐地注意到,在南线“围剿”红军的广东军阀陈济棠与蒋介石存在矛盾,不愿全力“剿共”。于是,在毛泽东的建议下,朱德利用与陈济棠的私人关系,派人秘密谈判,红军与陈济棠达成“借道”协议,陈部在红军突围时采取“送客式追击”,避免正面冲突。这一统战成果使红军得以顺利通过于都南部山区,避开国民党军主力。
三、战略转移的灵活性:便于后续行动
于都方向不仅便于红军隐蔽集结,还能向西进入湖南,北面与贺龙、萧克的红二、六军团会合,继续向西可以进入云贵川。毛泽东选择于都,不仅是为了突围,更是为后续战略转移奠定了基础。
四、群众基础:苏区群众支持
于都及周边地区是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群众基础深厚。红军在于都秘密筹集物资、架设浮桥时,当地群众积极配合,甚至拆下自家门板帮助红军渡河,为突围提供了重要保障。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一书说:“1934年毛泽东选择于都方向突围,是基于地理、敌情、统战和群众基础的综合考量。这一决策不仅使红军成功跳出蒋介石100万重兵的包围圈,更为长征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关键基础,是非常高明的一着。”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政治军事畅销书榜第九名(如图),是近年来毛泽东研究的优秀佳作,深获读者好评。
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低价盗版(低于最低价格49.8元均为盗版),购书请到正规书店。
上一篇:韦韬当选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