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卢女士一家来大同旅游,在车上孩子将儿童手表装入干净的纸质垃圾袋中玩耍,下车时不慎遗忘。为了找回手表,卢女士拨打了12345热线求助,随后两名环卫工人将已压缩处理的8吨垃圾重新打开,徒手翻找了四个小时,最终找回了手表。
卢女士很激动:“这么热的天,谁愿意为陌生人去翻垃圾?大同做到了。真的太感动了,特别感谢环卫工人。”并称:“我们几度想要放弃,因为毕竟不是个大物件,人家会上心吗?是他们的坚持感动了我们。大同不仅风景美,人心更美,这次经历让我们全家对这座城市留下了温暖的印象。”
这样的评价大约能深合当地领导之意了。因为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长肖志刚表示:“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而大同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在8吨垃圾中“大海捞手表”!大同两位环卫工感动深圳游客》的报道,标榜了大同的自我价值。
一切似乎都是往一个正能量故事的方向发展。但不知是谁先提出了为一块手表而让两名环卫工人在高温下花四个小时在8吨垃圾里翻找到底值不值的问题,让这个暧新闻翻了车。
随着网上舆情汹涌,那篇发布不久的报道也在公众号上删除了。
而绝大多数网友表达了对环卫工人的同情,对卢女士的鄙视与声讨,也有人对当地城管部门的做法表示质疑。
这一切可能不仅让卢女士坐立难安,也让当地有关部门感觉到惊诧,自己哪儿做错了,这不也是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吗?
但是投诉一定就是合理的吗?一定就得满足要求吗?对于群众的诉求,政府部门的处理是应该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出判断。
卢女士选择救助是人之常情,手表丢了,怎么说也是花钱买的东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了12345热线求助,这本也无可厚非。可但凡12345能有正常的思维,只需搞清垃圾处理的具体环节,就完全能够结合价值与成本等因素,决定要不要打开8吨的垃圾去寻找手表。
然而他们却将责任落实到了两名环卫工人的身上。而他们付出的远远超出手表价值的人力成本,在上级部门的嘴里却成了本职工作。也有媒体报道事后,卢女士曾发红包感谢两位环卫工,但被婉拒。只可惜,报道并没说明是被谁婉拒,但我觉得肯定不是环卫工人的本意吧。
我也能理解被婉拒的原因,毕竟在某种环境下,不收是做好事,为大同增光,收了就成了有偿服务,是给大同抹黑。也许这很符合有关部门的思维方式。
有关部门慷环卫工人之慨,才有了这个暖心的新闻。可我觉得以正常人的思维,是不可能要求环卫工人在这么热的天,在腐臭的垃圾中寻这块儿童手表的,而他们的工作也没有在垃圾中翻找失物的职责。但大同的城管部门却接了这个活,并强行替环卫工人表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剥削。
所以我觉得这个暖心新闻之所以翻车,可能正是因为有关部门并没有意识到舆论场的变化,他们还在以若干年前的思维看待当下的社会。这也许就是近年来“感动中国”评选的事迹为什么无人感动的缘故了,当正能量的宣扬与社会的现实产生脱节时,未必还会让人感到温暖,也未必会有人被其感动,却有可能会显出一些病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