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米YU7提供全激光SLAM导航AMR自动化总装线的斯坦德机器人递表港交所
投资时间网、标点财经研究员 李路
2025年6月26日,小米YU7一经上市迅速创下“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台、18小时锁单突破24万台”的销售纪录。随着小米YU7爆火,其背后的供应商也走进大家视野。
为小米YU7提供全场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企业——斯坦德机器人(无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斯坦德机器人)近日叩响港交所大门,拟冲刺“工业具身智能第一股”。
斯坦德机器人成立于2016年,主要针对工业场景中物料搬运、作业执行等任务需求提供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产品广泛应用于3C、汽车、半导体等多个领域。公司多位联合创始人均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由于工业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正在逐步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此,自成立之日起,斯坦德机器人就获得诸多资本的青睐。据统计,2017年4月至2024年5月,该公司共进行了7轮融资,募集资金约为7.47亿元,主要投资者包括小米旗下基金平台、博华资本、梁溪投资等。
投资时间网、标点财经研究员看到,Pre-A轮融资前,斯坦德机器人的估值为5800万元,而D轮融资完成后,公司估值已达到21亿元,上涨了35倍。
根据公司介绍,目前小米集团(1810.HK)、比亚迪(002594.SZ、1211.HK)、蔚来(9866.HK)均为公司客户,尤其在本次小米集团发布YU7过程中,公司为其打造了全激光SLAM导航AMR自动化总装线,以及门线、外装、仪表板等多物料、载具类型应用,为小米YU7的交付按下加速键。
不过,自诩为“小米汽车的梦想赞助商”的斯坦德机器人,投入与产出转化尚未平衡。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下称报告期),公司分别实现9627.5万元、1.62亿元和2.51亿元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毛利率也连年走高,分别为12.9%、31.6%和38.8%。不过,该公司尚未走出亏损境地,报告期各期净亏损分别1.28亿元、1亿元和4514.4万元,亏损敞口虽呈缩减态势,但三年累计亏损已达到2.73亿元。
作为高投入的机器人赛道公司,初期处于亏损状态并不少见,出现这种情况多与公司高企的费用开支有关。但对于斯坦德机器人来说,该公司不仅研发费用高企,用于销售的费用也已高于研发费用。
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各期,该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5769.5万元、5735.8万元和6459.5万元,呈走高趋势;研发开支分别为5552.5万元、5609.8万元和3661.1万元,不增反降且持续低于销售方面的开支。
斯坦德机器人销售费用与研发费用走势(万元)
数据来源:Wind
在斯坦德机器人销售费用中,售后服务开支是主要组成部分,报告期各期分别为625.3万元、775.6万元和1570.8万元,占总销售及营销开支的比例分别为10.8%、13.5%和24.3%。可以看到,随着商业化进程加快,2024年其售后服务开支明显增加。
另外在薪酬方面,以2024年两类费用中薪酬及福利金额除以对应岗位人员人数计算,该公司每名销售人员的平均年薪约为75万元,每名研发人员的平均年薪为35万元,不及销售人员的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从招股书披露数据可以看出,递表前一年,公司对接到了重磅客户。数据显示,报告期各期,前五大客户分别为公司贡献了26%、36.8%和41.3%的收入,其中最大客户分别为其贡献了8.1%、9.2%和12.5%的收入。
2022年和2023年,公司最大客户均为2019年建立业务关系的客户A,而2024年变为了当年才建立业务关系的客户J。这一年,注册于中国香港的客户J贡献了3128.9万元的营收,占收入比颇高。
同时需要关注的是,斯坦德机器人的收入中“真金白银”的比例并不高。报告期各期,公司贸易应收款分别为4952.5万元、7860.4万元和1.45亿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1.44%、47.53%和57.77%。
不论是高企的销售费用还是应收款项,都侧面反映出斯坦德机器人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并不是很高,公司在产品定价和产业链协同方面都存在一定压力。该公司也在招股书中坦言,“应收账款和销售费用率都比较高,供应链挤压的问题也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
由于尚未盈利,斯坦德机器人本次计划通过18C章程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投资时间网、标点财经研究员关注到,去年8月,港交所更新了上市规则18C章,允许市值规模较小、尚未盈利的特专科技企业赴港上市以来,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纷纷通过该规则递表港股,例如云迹科技、仙工智能、斯坦德(874385.NQ)等。虽然这些企业分别专注于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机器视觉等不同细分赛道,但机器人融资热的背后也反映出行业竞争的加剧。
斯坦德机器人2024年前五大客户构成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
投时关键词:斯坦德机器人(H02205.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