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的“先行号”土压平衡盾构机问世,标志着国产盾构机的正式起步。这个创新为中国在盾构机技术领域铺平了道路,开启了国产盾构机的时代。四年后,2008年,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成功研发出了第一款自主设计的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这一进展让中国彻底摆脱了对进口技术的依赖,迈出了自主创新的重要一步。
到2015年,中国不仅全面掌握了盾构机核心部件的研发能力,还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那时,全球每卖出10台盾构机,就有6台以上是中国制造的,且中国盾构机的国际市场份额常年稳定在60%至70%之间,牢牢占据了全球第一的位置。
近年来,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迅速加快,许多发达城市开始注重提升外在形象,尤其是重要的交通项目。到2020年,印度孟买的沿海公路隧道以及班加罗尔地铁项目,纷纷向中国采购了一批盾构机。
尽管全球有多个国家出口盾构机,其中不乏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工业强国,印度为何最终选择了中国的盾构机呢?其中一个关键原因自然是中国盾构机的卓越性能,而另一个决定性因素则是价格。以德国和日本的基础款盾构机为例,其售价一般在1.5至3亿元人民币之间,而中国生产的盾构机则大约为2500万元到5000万元人民币,价格差距非常显著。对于印度来说,价格的差距显而易见,当然不容忽视。
那么,为什么德国和日本的盾构机价格如此昂贵呢?这主要归因于技术的垄断。在中国尚未能够独立研发盾构机的年代,德国和日本拥有定价权,全球市场上的售价完全由他们控制,溢价非常高。而如今,随着中国成功突破国际技术垄断,并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向全球市场提供盾构机,迅速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令人“吃惊”的是,曾经是盾构机主要出口国的日本,如今也开始向中国采购盾构机。例如,在为东京奥运会建设提供支持时,日本就向中国采购了马蹄形盾构机。而像意大利等国家,曾经向中国出口盾构机,如今却反过来从中国进口。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的盾构机在国际市场上逐渐赢得了更多的认可。
对于一些网友担心中国盾构机售价如此低廉,是否会导致亏损的问题,其实不必过于担忧。对于这种高精密设备,即使按成本价出售也不会亏本。因为盾构机的运营不仅仅依赖其本身的制造,更多的还包括安装、检修、保养和维护等环节,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团队进行操作和管理。可以把它理解为汽车行业的“4S店”模式——车辆本身可以低价出售,但后续的维修、保养、配件供应等服务将带来丰厚的利润。
每台盾构机涉及到工程技术、材料科学、智能控制、地质工程等多个领域。中国目前已经申请了超过3200项与盾构机相关的专利。以一台直径为6到7米的盾构机为例,其所有零部件数量超过2万个。如果是直径超过12米的大型盾构机,零部件的数量则可能超过3.5万个。即便中国公开了所有的设计图纸,印度也无法轻松理解和复制这些技术。许多零部件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作为支撑,而印度在超精密机床加工技术方面并没有相应的能力,因此无法独立生产核心零部件。
此外,生产盾构机还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多学科交叉的高端人才。印度在这方面的短板显而易见,他们缺乏足够的研发基础,若尝试拆解和逆向研究这些复杂的高端技术,不仅需要投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成本,而且很可能无法成功复原。如果印度最终无法将盾构机组装完成,可能还需要中国工程师团队派驻到印度进行二次安装。若这类事件发生,印度与中国的后续合作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国际社会对印度的信任也将大打折扣。
为了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出口国通常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例如,在盾构机中安装远程锁机技术,如果印度未获授权进行拆解,或者将中国的盾构机用于敏感领域,如修建军事隧道,中国便可以远程锁定盾构机,迫使其瘫痪。这种措施能有效遏制不当使用,同时确保技术不被泄露。
此外,中国出口的盾构机通常会根据购买国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比如,中国向印度出口的是专为班加罗尔的150MPa硬岩环境定制的盾构机,尽管印度可能尝试逆向研究,但即便他们能够获取某一款的设计,他们也很难复制出完整的技术体系。更何况,逆向拆解的技术缺陷不仅会影响中印两国后续的合作,其他国家在向印度出口高端技术时也会心生疑虑,确保设备不被滥用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关于印度是否能成功逆向研究中国盾构机,实际上无需过于担忧。若他们具备这样的能力,中国也无法阻止;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担心也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