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开启的2025年下半年市场竞争,对于不少家电厂商来说,需要直面一个问题:在“没有国补”政策的加持助力下,如何参与一线市场的抢单?
贺扬 撰写
没有国补政策加持,家电厂商怎么活下去?这是一道很重要的市场经营课题!
因为,从去年9月开始,以及今年6月以来,在一线市场上,仍然存在一些家电厂商没有获得国补政策的助力和加持,出现了“竞争乏力、出货遇阻、生存艰难”,遭遇了来自大中型厂商的正面挤压和强势洗牌。
目前,没有获得家电国补助力厂商,家电圈获悉主要有两类群体:一类是部分厂商没有获得家电国补政策的资格,工厂的产品力弱、渠道网络不健全,以及商家的经营资质不足,日常不开票没有税务体系;另一类则是部分厂商获得家电国补资格,但是缺乏在一线市场正面抢夺的实力,家电企业的产品卖不动、家电商家无法帮助用户抢券出货。
那么,这些没有国补政策加持的家电厂商们,又如何在一线市场上参与竞争,并获得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家电圈认为,这不只是今年,也是未来2年左右,很多家电厂商必须要正面破解的课题。
第一,家电国补政策的实施,不只是一项短期的政策,而是国家层面一项刺激消费的长期性政策。目前来看,家电“以旧换新”财政补贴政策的考核节点为2027年,那么这意味着政策还有2年的实施周期。即使中间政策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变化,但通过财政补贴刺激消费的方向和趋势,不会改变。
所以,未来几年国家产业政策将成为刺激家电消费市场的重要引擎,对于所有家电厂商来说,如果始终无法获得政策的红利,那么出路和选择机会就会变得很少。家电圈建议,一些厂商实在乏力,就可以提前考虑启动退出机制,主动优化经营策略,守住现有的商业成果和蛋糕,边战边退不能亏损。
第二,家电国补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阶段性的调整和优化。目前摆在很多厂商面前的困难,就一个:多地线下经销商帮助用户抢券难,但线上电商网店的平台却是“随买随领”没有阻力,这也就意味着家电市场的经营分化因为政策已经提前开启。同样,很多家电企业的产品拥有国补资格,但是由于在一线市场上缺少有实力的渠道和商家,而头部的大商家和大平台又不愿意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中小品牌,最终造成了家电品牌的市场受困。
由此,这也让一批家电厂商,要么没有获得“国补”资格,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被同行抢夺,而自家的生存空间不断被蚕食和挤压;要么是拥有“国补”资格,却在一线市场上竞争无力,只能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之中。面对这一局面,众多无法从家电国补政策中获得助力的厂商,怎么办?
肯定不是直接躺平,并希望通过“等待、观望和煎熬”等手段,熬出新的出路、拐点和机会。家电圈认为,没有国补加持的家电厂商们,还是需要“量身定制”有效的市场竞争策略和发展路径。
首先,中国市场很大、消费需求很广阔、竞争完全开放,这是家电产业最大的底气和魅力,只要有实力的厂商,都能在中国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生存并发展下去。所以,很多有一定实力的中小家电厂商,此时需要有战略定力守住经营的底线和原则。
市场那么大、机会那么多。但凡有点实力、梦想的家电厂商,都能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从今年开始,在接下来的多年间,很多中小厂商需要重新定位、重新构建差异化的能力,找到竞争的手段和方法。
比如说,经营的合规性很考验中小厂商的意志,因为不合规更容易赚钱,但这却是很多中小厂商活下去的关键“命门”;同样,很多中小厂商总是喜欢投机、忽悠,并认为这是企业经营手段的灵活多变,但两者在用户面前却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所以,在战略上中小家电厂商不能“妄自菲薄”轻视自己,而是需要有底线、有原则、有信心,更要有斗志。很多时候,一些中小企业成功的关键,就是在产业转型的1、2年内守住了商业道德和经营价值观,赢得客户的尊重和用户的信任。
其次,眼中有市场,心中有用户。很多家电企业,长期以来的市场经营过程中,心中只有客户,完全没有用户,只想着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客户“果断、快速”地打款提货,将货从工厂仓库转移到商家仓库,最终商家仓库的货何时能进入用户家中,就不关心,也不去想办法了。大不了,工厂给商家让利,联手商家在一线市场上发动价格战。
现实的困境在于,很多家电企业发现,从去年开始只有客户却完全抢不到用户了。因为,当零售终端出货不畅时,当消费需求下跌低迷时,面向渠道客户的压货也成问题。这个时候,很多家电企业才意识到,不管是工厂,还是商家,都需要直接扑到一线市场上,去寻找用户。因为,家电产业的终点,一定是直面用户、激活消费。
直面用户,不是让家电企业取代商家,直接在一线市场上卖货给用户,而是联手商家在一线市场上洞察用户需求之后,包装、策划并寻找更多的产品卖点、品牌故事,以及营销亮点和服务价值,增加品牌和产品对用户的黏性。
声明:家电圈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一律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