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当你真正把房车开上俄罗斯(Russia)的公路,才会理解什么叫"战斗民族"的交通美学。方向盘上累积的8000公里痕迹,17天穿越西伯利亚(Siberia)的晨昏,最终在红场(Red Square)的霓虹里化作一声满足的叹息——这大概就是自驾游最迷人的地方,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见罚款还是伏特加。
【钢铁巨兽与苔原的诗意】
开着三吨重的房车穿越乌拉尔山脉(Ural Mountains)时,仪表盘显示室外温度是零下15度。挡风玻璃上结着冰花,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在荒原里显得格外孤独。但怎么说呢,正是这种孤独感让西伯利亚铁路(Trans-Siberian Railway)偶尔闪过的绿皮火车变得如此亲切。对了突然想起,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Krasnoyarsk)郊外那个加油站,留着大胡子的站长硬塞给我们一罐自酿的蜂蜜酒,比划着说能抵御严寒——你看,俄罗斯人的热情就像他们的冬天一样具有穿透力。
每天220公里的龟速前进不是没有道理的。你懂的,那些旅游攻略不会告诉你,M53公路某些路段还保持着苏联时期的水准,坑洼得能让咖啡从杯子里跳出来。但慢有慢的好处,在托木斯克(Tomsk)附近的白桦林里,我们花了整个下午等一群驯鹿过马路。阳光穿过金色树叶在方向盘上跳舞的模样,可比任何高速服务区都要治愈。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但相信中国白酒】
话说回来,当克里姆林宫(Kremlin)的尖顶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时,全车人都开始鬼哭狼嚎地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跑调的那种。不过现实很快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在特维尔大街(Tverskaya Street)找停车位的过程,简直比穿越贝加尔湖(Lake Baikal)冰面还刺激。那个突然冒出来的警察,怎么说呢,他开罚单的速度绝对受过专业训练。
5000卢布罚款?这时候就体现出带足"外交物资"的重要性了。两瓶二锅头(Erguotou)加一盒正山小种红茶,你猜怎么着?警察叔叔转眼就变成了品酒师,还教我们用俄语说"友谊万岁"。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剧情,可能只有在俄罗斯的交通执法现场才能上演吧。
【午夜红场的人类学观察】
凌晨两点的红场空旷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圣瓦西里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的洋葱顶在探照灯下像童话里的姜饼屋,而列宁墓(Lenin Mausoleum)的阴影里藏着几只不怕人的鸽子。话说回来,莫斯科人的夜生活气质很特别——穿皮草的贵妇和滑板少年能在同一个喷水池边相安无事,这要换在其他城市可能早就引发文化冲突了。
最让人惊叹的是他们的交通礼仪。你绝对想象不到,那些白天在环线上飙到120码的司机,遇到斑马线时会变成绅士典范。有次看见个穿貂皮大衣的老太太,边刷手机边慢悠悠过马路,所有车都安静等着,这场景莫名让人想起《战争与和平》里描述的旧俄贵族做派。怎么说呢,一个民族的修养往往藏在这些细节里。
【房车旅行的量子纠缠】
躺在克里米亚桥(Crimean Bridge)下的停车场过夜时,车载收音机突然收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两国时差5小时,北京晨间的新闻联播声混着莫斯科河(Moskva River)的水声,产生奇妙的时空错位感。房车生活就是这样,你永远在"家"与"远方"的叠加态里徘徊。
储物柜里那包没拆封的涪陵榨菜,是穿越鄂毕河(Ob River)时买的纪念品;挡泥板上西伯利亚的泥点,在莫斯科的洗车店里被工人当成艺术品保留下来。话说回来,真正珍贵的可能不是那些标着经纬度的打卡照,而是像在秋明(Tyumen)服务区,和卡车司机们用谷歌翻译聊整晚的政治八卦这种荒谬又温暖的记忆。
明天要去阿尔巴特街(Arbat Street)淘苏联时期的相机镜头,据说运气好能碰到1980年产的泽尼特(Zenit)。不过按照俄罗斯人的效率,可能光讨价还价就得耗掉半天——但这不就是慢旅行该有的样子吗?让每个意外都变成故事的注脚,让每次罚款都成为日后的下酒菜。怎么说呢,当房车变成移动的家,整个世界就都是你的客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