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景区的雷电灾害防御,应在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旅游景区特点等基础上,采取防护措施。需要对景区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划分出高、中、低风险区,并按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外部防雷装置施工规范
· 接闪器:对于位于中风险区和高风险区不属于第三类防雷及以上类别的孤立建(构)筑物,如亭、阁等,宜作为应急避雷(雨)场所,并安装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装置。接闪器的安装位置应能有效保护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的屋顶、烟囱、通风管等突出部位。接闪器可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形式,其材料和规格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如避雷针一般采用热镀锌圆钢或钢管,避雷带和避雷网采用热镀锌扁钢或圆钢。
· 引下线: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或暗敷,明敷时应避免弯曲和变形,暗敷时应确保其与建筑物结构钢筋可靠连接。引下线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不应大于 18 米(第一类防雷建筑物)、20 米(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或 25 米(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材料和规格也应符合标准,如常用的热镀锌圆钢或扁钢。
· 接地装置:接地装置是防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接地体和接地线。接地体应埋设在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方,一般采用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相结合的方式。接地体的材料可选用热镀锌角钢、钢管或扁钢等,其埋设深度、长度和间距等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地电阻应满足相关标准规定,一般不大于 10 欧姆(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0 欧姆(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或 30 欧姆(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接地线应与接地体可靠连接,并引至需要接地的设备或装置处。
内部防雷装置施工规范
· 等电位连接:景区内的电气设备、电子设备、金属管道、金属构件等应进行等电位连接,以减少雷电电磁脉冲在不同金属物体之间产生的电位差,避免发生反击现象。等电位连接可采用等电位连接带、连接线等材料,将各金属物体连接到同一等电位连接网络上。
· 电涌保护器(SPD):在景区的电源系统、信号系统、天馈系统等线路上应安装电涌保护器,以限制雷电过电压和过电流对设备的损害。电涌保护器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工作电压、传输速率、接口形式等参数进行选择,并安装在靠近设备的位置,其接地端应与等电位连接网络或接地装置可靠连接。
特殊场所防雷施工规范1
· 游道和观景平台:应根据风险等级在游道两侧设置防雷装置或具备防雷功能的应急避雷亭,在高风险区避雷亭或防雷装置之间的间距不宜大于 100 米,在中风险区其间距不宜大于 150 米,并应在明显位置设置指示牌。观景平台若位于空旷地带或高处,应安装独立的避雷针或避雷带进行保护。
· 索道系统:索道的支架、机房、控制室等应安装防雷装置,索道的钢丝绳、轨道等金属部件应进行接地处理,并与防雷装置可靠连接。同时,在索道的电气系统中应安装电涌保护器,以保护索道的控制系统和电气设备免受雷电侵害。
· 游乐园(场):游乐园(场)内的游乐设施、电气设备、监控系统等应采取防雷措施。对于高大的游乐设施,如摩天轮、过山车等,应安装接闪器和引下线,并进行等电位连接和接地处理。游乐设施的电气线路应穿金属管敷设,并将金属管接地,在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应安装电涌保护器。
· 水景设施:景区内的喷泉、游泳池、人工湖等水景设施,其电气设备、金属管道等应进行等电位连接和接地处理。在水景设施的周围应设置防雷装置,以防止雷电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伤害。
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施工资质:防雷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施工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 材料质量:防雷施工所使用的材料,如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电涌保护器等,应具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在材料进场时,应进行严格的检验和验收,确保材料的规格、型号、性能等符合设计要求。
· 施工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应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在进行高处作业、电气作业等危险作业时,应安排专人进行监护,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 施工记录: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记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材料使用情况、隐蔽工程验收情况等。施工记录应真实、准确、完整,以便于工程验收和日后的维护管理。
施工后的验收与维护1
· 验收:景区防雷工程竣工后,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防雷装置的安装质量、接地电阻值、等电位连接情况、电涌保护器的性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 维护:旅游景区防雷装置每年雷雨季节前应进行安全检测,景区内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防雷工程施工进度进行跟踪检测。同时,应建立健全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对防雷装置进行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如遇雷击事故或发现防雷装置损坏,应及时通知专业人员进行修复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