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老城东侧的
丰收涌
总长约2.8公里,旧时称
栅下
涌,也称佛山涌。丰收涌是历史上
汾江
河的3条支流中唯一幸存下来的。[比心]
这条如今看来窄小的河涌,在古时却较为宽阔,连通珠江水系主航道,且大有威水史:宋代这里曾是辗米的市集~
米艇头
,从周边南海、番禺、顺德各地驶来的运粮船,每日清晨聚集于此,卸载后又将辗好的米捎回各地码头。这里逐渐成为佛山墟市的起源之一。[笑]
丰收涌流经的栅下,是古时佛山城防的见证。南海县治古时一直在
广州
城内,佛山虽人口众多、经济繁盛,却长期只是个乡的建制,后为镇。因此即使到了明清时期,佛山城也未建砖土城墙,而是用木栅设防。[得意]
北宋时在栅下
大塘涌
就设立了广州
市舶司
分司,市舶司管辖海外贸易,类似如今的海关。当时栅下涌在大塘尾一带河面辽阔,大型舟船常泊于岸边,这处大河湾也称为“海南塘”。明代有“
南浦
客舟”雅称,为佛山古八景之一;后来村子干脆随了景名,“大塘尾”村成为了“南浦”村。张家界、黄山、赤壁等城市名的变迁也是如出一辙。[吃瓜群众]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
黄萧养
在顺德冲鹤堡起兵,进攻佛山。当时
季华乡
乡长、乡绅等组织乡勇积极守御。并由栅下铺海口直到
祖庙
铺洛水止,筑起一道大型木栅防御工事,抵御黄萧养的兵船入境。战事历时半月,黄萧养兵败被擒。景泰三年(1452年)朝廷进行嘉奖:敕封祖庙为
灵应祠
;季华乡改为
忠义乡
,横跨丰收涌的忠义路即是纪念这一事件;祖庙前洛水之地被称为“胜门头”,后演变为
城门头
。[微风]
明代佛山铸铁业如日中天,所铸造的
广锅
名噪一时,
郑和
下西洋时广锅作为国礼馈赠给所经过的国家的王室和官员。除了容器,铁线、铜钟、火炮等都是佛山冶铸业的强项。[赞]
清康熙、雍正年间,栅下码头和汾水街头,处处可见到
葡萄牙
商人及其
印度
仆从。至清末,栅下平政桥附近不仅是大米、水果、水产、蔬菜的集散地,还是是冶铸作坊、年画作坊的聚集地,因此栅下地界内有米艇头街、果栏街、藕栏街、蚬栏街、铁砧街、铸犁街等。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载,栅下司直坊还建有铁锅行会馆。
随着后来河道淤塞与加盖,现在的佛山涌已不复旧时宽阔,在红色年代还冠以新名“丰收”。如今能让人依稀记忆过往佛山涌与栅下威风的只有一间
天后庙
。[加油]
岭南水域广阔,北帝、洪胜王、妈祖、龙母等水神颇受欢迎;水上交通运输与海外贸易则是妈祖专属领域,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天后神诞
曾经在佛山诸神诞规模中仅次于
北帝神诞
。
朝东村
东侧丰收涌边的栅下天后庙是旧时栅下海口米艇头所在,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栅下大铁商
李好问
,与外地铁商多人集资于该址重建,至光绪年间有主体建筑三进,另有偏殿、牌坊等,面积超过800平方米。[撒花]
天后庙曾被市纸箱厂用作仓库,今仅存偏殿两进,面积约80平方米。虽说丰收涌得到有效治理,栅下天后庙也得到修缮,但并未开放。据说里面有十一通历代重修天后庙碑记,它们是明清时期佛山铸铁业兴盛的见证。[玫瑰]
[
旅行攻略
]
地址
:佛山市禅城区同济东路
文华里
丰收涌河边。
如何到
:在佛山地铁
朝安
站A口南约1000米。
公交:
新风路文华路口
站:117路。
厚源路口
站:111路;129路;130路;131路;154路;184路;桂27路;桂30路。
备注
:点击图片可放大。
提示
:附近还有
朝东村
,相关信息可见笔者另一篇文章
南宋郡主驸马儿子开村的朝东村︱曾经的佛山童装地标
[
作者素描
]喜欢在路上,在行走中:可以发现历史的一瞬,去鉴证书中的笔墨,去体验不同空间与环境的差异,还有形形色色的“当地人”……历史与文化、艺术交织,勾勒出值得人们珍视的遗产,沧海桑田中有些是稍纵即逝……[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