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夏秋之交的一天傍晚,雨过天晴,夕阳斜照,虹收云结,彩霞飘飞。正在肥城县西北境孝堂山上游玩的人们忽然发现一幕奇景:孝堂山上空云端里隐隐出现了连绵城郭,松柏掩映中还出现了楼台亭阁。人们纷纷举首仰望,皆惊诧不已,这不是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吗?泰山以西高山峻岭很多,为什么奇景独独出现在了孝堂山的上空,这不是孝子郭巨的孝行感动天地所致吗?孝堂山出现海市蜃楼的事情被当时的县学生员王光廷记载于《重修孝堂山玉皇大殿碑记》中。后来这一奇景被称为“ 孝堂夕照”,列为肥城县古八景之一,也成 为文人雅士们登临吟咏的常用题材。嘉庆《 肥城县志》载:“(孝堂山)山不在高,上有殿阁精严,迥廊环绕。当夫虹消雨霁,雾结烟霏,一抹斜阳,楼台幻影,岂秀异之气有独钟欤,亦人杰地灵之一征也。”想想也是这样,翠柏掩映的小山,古朴庄重的石祠,高低错落的殿阁,加之漫漫黄尘古道,当这一切都笼罩在斜阳返照下的暮霭中时,定是一种苍古动人的景象。孝堂山古来就处于长清、肥城、平阴三县交界上,1939 年由肥城县划入长清县,1961年,位于孝堂山巅的郭氏墓石祠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堂山东北距长清城22公里,在孝里铺村东南首,海拔只有60米。该山为泰山余脉西北而来的尾末余续,孤立一丘,顶平阔,主体为奥陶纪石灰岩。山南对望为长户山,清水沟自东南而来,绕山东、北侧西流约3公里注入黄河。山西侧紧临大道,古时为直通中原的重要官道。
孝堂山因山形如卧龟,在商周时期被称为龟山。春秋时期始称巫山,《左传》所载齐晋“平阴之战”中有“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的描述,巫山即为此山。今孝堂山西南 5公里即为齐长城防门关遗址,也为“平阴之战”的发生地。郦道元《水经注》载:“……又云,巫山在平阴东北,昔齐侯登望晋军,畏众而归……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济水右迤,遏为湄湖,方四十余里。”可见北魏时孝堂山东北方还是一大片湖泊,面积广大,称为“湄湖”。如今湄湖干涸,只留下了“孝里洼”的称呼。关于巫山的来历,专家考证当源自齐地的“巫儿”风俗,齐国曾有“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的法令,后相沿成习,这些不嫁之大女肩负着“为家主祠”的宗教职能。巫山就曾是一座“为家主祠”之山,所以称为巫山,又称“巫儿山”。清代学者叶圭绶提出巫山神女所居之山最早应指泰山附近的齐地巫山,当代泰山学者周郢认为齐国巫儿与巫山神女有惊人的相似,高唐巫山神女的原型来自齐地,后南移荆楚,成为“ 朝云暮雨”的巫山神女峰。孝堂山就是齐地巫山中的一座,现存孝堂山汉石室上存留的百余处墨书和石刻题记也反映出,自汉到南北朝直到唐宋,此山实为人们心目中祭祀祈福的场所。《齐乘》载:“清河北经巫山,俗讹为无儿山。谨案:……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此山距肥城、长清两县界,隶长清者在孝里铺东。故杜注谓‘在卢县东北’也。”后来,“巫儿山”讹为“无儿山”,又和后来的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联系到一起,因有汉石祠在其上,又称为孝堂山。《肥城县志》云:“孝里,在县西北东张社孝堂山下,因汉孝子郭巨避难来此,人皆感之,遂名其里曰孝里,山曰孝堂。按:孝堂山一名巫山,《春秋传》:晋师伐齐,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此。因山有孝子堂而改今名。”据此可知,孝堂山的名称经历了由龟山到巫山到巫儿山再到无儿山最后到孝堂山的漫长演变,每次改变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
孝堂山(曹建民 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孝堂山因为有我国迄今保存于地面的最早房屋建筑—郭氏墓石祠而蜚声海内外。郭氏墓石祠又称汉石室、汉石祠(另文专述),为一座东汉贵族墓葬的享堂,因石祠古老,汉画精美,题刻众多,古来倍受重视,屡屡见诸于史籍。孝堂山也得到历代增修,到明清时期,以石祠为中心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据现存残碑可知,这些建筑在明代成化、正德、嘉靖、隆庆朝,清代乾隆、嘉庆、同治朝,直至民国,都有所修缮。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左右,明代大文人、“后七子”领袖李攀龙居家期间,曾撰《重修肥城县孝里铺记》,从文中可知,这次重修是当时山东按察使周公提议,肥城钱知县操办主持,历时三月告竣,使“门属之门,堂属之堂,其个相遇,其序相翼,备矣”,整体建筑焕然一新,致四方士众“望孝里而归之,视远如迩”。到清乾隆年间,孝堂山达到极盛,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碑载有:“孝堂山山门内有八殿两廊,屡经风雨腐蚀,神像坯毁。见者皆目观心伤。兹有本庄齐门张氏等,联合四方各捐资财,于乾隆三十二年将精忠祠与山门极力修葺。不数月而神像焕彩,金壁增辉。诚一时之盛举也。工竣,勒之于贞珉,以见为善之心云尔。”到了嘉庆年间,孝堂山上的建筑还是“金壁交辉”“仑奂俱美”。清朝末年,孝堂山古建筑群已败落。后经战争摧残,人为毁损,今只剩石祠尚保存完好。近年来,经历次整修,新建了院墙、大门、登山盘道,又在罩室前建了东西厢房,院西建了石刻长廊,东边重建了孝堂书院。
清朝肥城知县史廷桂有《孝堂夕照》诗云:“曳手碑阴诵古铭,偶缘樵径拜山灵。千重云树斜晖淡,百缕烟霞返照冥。儿为母埋情转迫,金传天赐事非轻。祗知孝德同山峙,芳草年年暖石亭。”烟霞返照里,云树斜晖中,如今登临孝德同山的孝堂山还会让人生出一种追史叹古的情愫。
来源:河岱长清
编辑:陈延荣
审校:张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