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福州的战友来苏州看我,闲聊中他提出想品尝一下“苏州馄饨担的小馄饨”。这使我犯了愁,如今到哪里去找这种“馄饨担”。后来我陪他到山塘老街去了,在一条短巷的小吃店铺门前的露天桌前坐着吃了一碗小馄饨。此事,勾起了我对“馄饨担”的回忆。
依稀记得我小时候,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在苏州街头随处可见有一种馄饨担:担子骨架以竹为主制成,一头是锅灶,灶膛里烧的是劈得细小的木柴;另一头则是放着馄饨、碗匙和油盐作料等。来了吃客,担主即会动作利索地包起馄饨,然后入锅现煮,一会儿工夫,一碗热气腾腾的鲜美小馄饨就递到了客人的手中。
这种馄饨担,一般会在下午三四点钟出担,直至深夜。应该说这时段,都是过去苏州人吃点心的辰光,所以颇受市民喜欢。尤其到了夜间,在街头巷尾,馄饨担泛着红光的灶火,在夜色中飘忽,成为苏州街头一道风景。那灶火,让夜行的人从很远处就注意到它的存在,它飘散在空气中的葱花香味,很容易让人勾起食欲,然后掏几个角子来上一碗充当夜宵。著名作家陆文夫在《吃喝之外》一文中回忆到:在那时,“到夜半前后,忽见远处有一簇火光,接着又传来了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声,这才使我们想到了饿,感到了冷,我们飞奔到馄饨担前吃上一碗……那馄饨的味道也确实鲜美。”
其实,在过去苏州街头,除了馄饨担,其它的各种吃食担也很多,如卖油豆腐粉丝、鸡鸭血汤、赤豆糊糖粥的。这些吃食担,也置有一只行灶,锅中永远是一锅沸水,来了吃客,就现煮现卖。虽然类似“馄饨担”,但称呼上是有区别的,卖糖粥的叫糖粥担,卖油豆腐粉丝的叫油豆腐粉丝担。有时,担主也会吆喝一声:“阿要买馄饨啊!”有的还会一边“笃笃笃”敲几下竹梆子,一边叫喝:“卖糖粥啦!”悠扬的叫卖声,很是吸引人。
现在想来,这种担挑小吃,无论是担主的操作过程,还是自己在品尝时的感受,都给我们留下了一种美好的记忆。在做鸡鸭血汤时,担主会先将备好的粉丝、鸡鸭血等,放入竹笊篱在锅中烫热后盛到碗中,再用一把小剪刀将油豆腐剪开,滴上麻油、撮上葱花,可谓色香味形俱佳。要是赤豆糊糖粥,担主先将洁白的米粥盛到瓷碗中,再浇上一小勺稠稠的赤豆糊,顾客吃时,用匙子将粥与赤豆糊调和了入口,给你一种甜甜香香的味道。
在苏州,还有一种骆驼担。其实也是吃食担,只不过“身子”比起馄饨担要略大些。它的形制是中间微微地隆起,连接两头,形如骆驼,故名。同样,它的一头也是锅灶,另一头和中间隆起部位有好多格小抽屉,存放多种面食、作料和碗筷等。骆驼担也是现煮现卖,只不过它经营的品种甚多,随季节时令更换,不单卖馄饨一种。在过去,苏州人家里遇有喜庆事,也有人家会叫一个骆驼担来,来一位客人就供应一碗小汤圆或小馄饨。
馄饨担出现在苏州街头的历史应该说是很长的。《浮生六记》中就写到“馄饨担”:男主人沈三白偕同几位朋友,“有一年在苏州菜花黄的时候春游,苦无酒家小饮。女主人芸娘便出主意,雇佣市中一个馄饨担,锅灶俱全,一同前往……”据俞平伯所编《浮生六记年表》,沈三白的那次春游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可见,这种馄饨担在两百多年前的苏州街头,或者更早的时候就有了。经历了漫漫岁月,大约到了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后期,馄饨担连同其他的吃食担,就渐渐地不见了踪影。
但在过去年代,馄饨担等许多吃食担,却是苏州市民小吃的一个组成部分。
(原载于《苏州日报》2014年10月31日 B03版)
作者:阿坤
编辑:小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