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是西安文旅的名片和窗口,也是传播历史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的“活字典”。近年来市文旅局积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优秀导游队伍,涌现了一批深具个人特色、或专业渊博、或轻松幽默、或跨界融通、或多才多艺、或独具个人魅力的优秀导游,他们热爱西安、精于职业,为西安市旅游的国际化和高水准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同时拓宽了西安文旅推广渠道。
西安新闻广播特出系列报道《西安导游有绝活儿》,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近这些优秀导游,听他们讲述个人和文物、景点、游客之间的故事,展示优秀导游风采,文旅行业新风貌,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西安导游有绝活儿
在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导游
他年过半百
还讲着一口土味十足的“陕西英语”
却圈粉无数,颇受游客喜爱。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聆听
金牌导游岳保证的故事
请听西安台记者蒿玥采制的录音报道: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欢迎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我叫Mountain。你们知道我们南边这座山的名字吗?”
白衬衫、棒球帽、双肩包,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外的一群青春靓丽的年轻导游中,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岳保证很不起眼,一开口,土掉渣的“陕味英语”更是让人有些忍俊不禁。然而听上一会儿,你便会被他认真的态度、风趣的语言、渊博的知识所折服。在他的口中,兵马俑不再是沉睡千年的“泥娃娃”,而是鲜活地走到了我们身边。
“1974年,6个农民打井的时候发现了这里,当时这儿还是农田。一共有8000件陶俑。根据发现时间,命名为这里的一号坑、二号坑和后面的三号坑。”
今年58岁的岳保证出生于陕西咸阳的农村,小时候生活不富裕,村头的大喇叭便成为了他快乐的唯一源泉。每天,大喇叭里都会播放着各种各样的节目,也引发了这个“村里娃”对外面世界的丰富遐想。
岳保证:还没有上学之前,村子大喇叭有句汉语有句英文,每天12点播放。那个时间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动力使我坚持着每天都在听。开始的时候也听不懂,反复几句几句的,我也就记住了。村里的人都不理解,说“瓜瓜的,听那有啥用,又当不成饭吃又当不成水喝”,但是我感觉得到,这个英语对我以后的生活帮助是特别大的,以后的生活肯定能用得上。
1985年,岳保证如愿考入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成为了临潼文旅局散客服务中心的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一位“外宾导游”。从业33年来,岳保证接待了数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见证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从荒野小径到绿树成荫的悄然变迁。
岳保证:我在刚来的时候,咱们站的这个地方还是土路,两边是玉米地、麦田。游客上洗手间都是玉米秆搭的,玉米秆搭的还需要5分钱才能用。现在你看,景在绿中,不再是个村庄,服务设施走向了国际化。
干一会、爱一行、精一行,让岳保证成为了30多年零投诉的金牌导游,也是景区里公认的“活宝典”。他有一个小本子,每次导览结束,他都把当天游客问到的、自己却不知道的知识点记下来,查漏补缺。
岳保证:从91年到现在,没有一个团我讲过的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个人的需求不同,每一个人的知识层次不同,每一个团的讲解都是不相同的。根据客人身体的体态、眼神,要能看到客人的心里变化。每天我要坚持学习两个小时,在书上查资料,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导游涉及范围广,任何事情都得知道。客人有学建筑的,也有学化学的,兵马俑的颜色的保护、兵马俑场馆的建设,各个方面,不能有一个错。
采访中,岳保证用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一颗真心”,在他看来,用心提高业务,也用心做好服务。在短短的数小时内,努力把每一位游客当成朋友,不只是说,岳保证也一直在做。每一次接待结束,把客人们送回车内,再一一询问他们接下来的行程安排,尽可能地提供帮助,这种细致、体贴和热心,赢得了每位游客的点赞。
游客:他讲解地非常好,非常喜欢他的导游,Mr Mountain,嘹咋咧!
如今,已年过半百的岳保证依然在他所热爱的岗位上全年无休地发光发热,他说,虽然即将退休,他还是想再继续干下去,因为,他爱这片让他引以为傲的土地。
岳保证:我还想再干20年,职业所在,理想所在,不让我干我好像心里就不实在。把兵马俑这张名片擦亮,把我们中国灿烂的古老文化、我们先人的聪明智慧,让来自各国的人对我们中国真实的过去和今天有一个了解。
西安台记者:蒿玥
编辑:晓玲 监制:赵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