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2026年日本名古屋亚运会将采用全新住宿模式、不设传统运动员村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在首次技术代表会议上,组委会正式宣布将放弃建造集中式运动员村,而采用分散式住宿方案。这个方案包括让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入住酒店、邮轮以及临时货柜房等多种形式。据悉,这样的设计在亚运历史上尚属首次尝试。在未来,预计东京、大阪、爱知县和静冈等地都将成为运动员的住宿区域,而名古屋市区甚至会有超过半数的运动员集中于一些特定地点。例如,部分运动员将入住停靠在当地码头的豪华邮轮,而安排在这些不同地点的住宿,旨在用多样的方式满足赛事期间的需要。
据官方透露,组委会将为运动员提供高达30种不同的住宿选择,希望借此激发新颖体验。预计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0名运动员都可能在这次改变中获得不同凡响的入住体验。许多相关人士表示,采取分散住宿可能是出于经济成本控制以及环保理念的考虑。另一方面,网络上的评论则呈现出两极化:部分网友认为这是为了缩减开销、减轻环境负担的合理措施;但也有人觉得“太抠门”,批评这种做法带有节省成本的嫌疑,甚至对其安全性和舒适性提出质疑。
回顾过往几届奥运会,例如东京和巴黎,都曾采用过类似的环保和创新措施。东京奥运会为了推行环保理念,使用纸板床但因人体限制而引发争议,部分运动员不得不选择住在酒店。而巴黎奥运会未在奥运村内安装空调,也同样受到运动员反对。这些例子都反映出,虽然创新措施出于善意,但实际效果和运动员体验仍需平衡考虑。
对于名古屋亚运会此次不设传统运动员村的举措,无疑成为关注焦点。有报道显示,包括体操、射箭、网球、足球等约4600名运动员将入住停靠在名古屋港的邮轮,而篮球、排球、水球等项目的运动员则入住所谓的“高级集装箱”货柜屋,羽毛球和垒球队伍则会选择酒店住宿。这一系列改变再次引发公众关于赛事规模、经费投入和运动员生活保障的讨论。你怎么看待这一另类的住宿方案?它既体现了创新,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