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变得陌生,陌生的渐渐习惯。如此往复,悠悠万事,未转头时皆梦。
文/颜光明
今去香港,坐飞机去。过境在虹桥老机场,现在简称T1。新机场,简称T2。
有十多年没在T1坐飞机了。变得熟悉而陌生起来。相对T2,清冷了许多。以前这里昼夜繁忙,灯火通明。门口“黑车”(私人拉客)与出租车抢生意,是一道驱散不掉的风景。
以前去老机场,喜欢从静安寺城市航站楼坐机场专线直达,地铁2号线通到淞虹路,在此转机场专线,现在有地铁10号线直达,那就方便了。如今,虹桥老机场T1改成了港、澳、台和韩国,日本的国际航线,国内航线被春秋航空包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告诉我,上海有个“轿车村”。很惊讶,当时私人不允许,也没渠道拥有轿车。怎么回事?实地采 访,才知是机场附近乡里聚集了一批做黑车生意的村民,买来淘汰的上海牌轿车,二手的东欧车,如拉达、波罗乃兹、还有菲亚特126P等,专做虹桥机场拉客生意的“村落”,钻了出租车短缺的空子。
黑车由此诞生,延续至今。繁衍开来,屡禁不止。
上海改革开放初期,虹桥路连接机场。这条路也就成了上海最早的开发区、国际社区、宾馆、外贸商场、进口车私下交易、维修厂聚集的地方。这里偏西,落乡,很神秘,除有西郊宾馆,龙柏饭店,干休所,网球场外,还有最早的别墅群,将“西郊”概念化,为今日“大虹桥”的演绎做了铺垫。
老机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出站时,就能见到一辆宝马车放在最显眼的必经之路。当时还不知这是实物广告,台商传播的手段,就像淮海路上出现双层巴士的好奇,却不知车身广告已被外商置换的交易。此外,进出老机场大门的出租车还要另付费……
这是开放所要交的学费,还有诸多不堪的经历。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去机场接客人,还没有停机口,旅客在停机坪上下,隔着铁栅拦都能看见。后经改造,焕然一新,还增加了汽车租赁,周围的机场宾馆,机场专线巴士……这种闹忙和喧腾,就像当年火车老北站被新客站替代时的频道转换,戛然而止,还没反应过来,大潮已经扑来,后浪盖过前浪。
而今,又有了浦东机场,又有了高铁站,都嫌不够,还在建。熟悉的变得陌生,陌生的渐渐习惯。如此往复,悠悠万事,未转头时皆梦。
202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