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成王朱让栩是,是明朝蜀藩的第九代王,在正德五年正式袭封为蜀王,在位长达三十七年。
根据史书记载:朱让栩是一个比较贤明儒雅的藩王,能诗善文,写了很多的诗歌去描绘他所在的成都,其诸多的美景,这些景色直到现在,依旧是旅游胜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以下这一首诗,仅仅通过五十六个字,便为大家描绘出多达十处的美景,简直是一大景诗佳作:
《成都十景》 朱让栩
古柏森森碧叶齐,春城日暮草堂西。
岷山雪霁排银壁,浣花烟笼锁翠堤。
橘井相浮金盏注,墨池色润采毫题。
济川舟送钟鸣远,官柳桥边匹马嘶。
其中“古柏森森碧叶齐”中的“古柏”指的是閟宫古柏,而閟宫指的是位于今成都市武侯区,是为了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建造的,占地面积约为十五万平方公里。
所以,合起来的閟宫古柏,自然指的是武侯祠内的古柏树,著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丞相》一诗中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点出了当时在武侯祠内,种植有许多茂盛的古柏树。
这就是,蜀成王朱让栩诗中的成都第一景。
而第二句“春城日暮草堂西”出现了两景“春城”和“草堂”。
其中,“春城”指的“龟城春色”,而“龟城”自然指的是成都,由此“龟城春色”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泛指成都的美丽景色。
为什么成都会被称作是龟城?主要是由于在战国时期,自巴蜀地区被秦国吞并之后,负责镇守成都的张仪、司马错等在该地修铸城墙时,屡筑屡垮,后来有“有大龟浮于江”,张仪在巫师的指点下,沿着乌龟爬行的足迹进行修筑,结果大获成功,成都城也因此而得到了“龟城”的雅称。
这就是,蜀成王朱让栩诗中的成都第二景。
而“草堂”指的是“草堂晚眺”,唐代大诗人曾经一首名为“草堂”的五言古诗,诗中以草堂去来始末为线,用大量篇幅回溯了徐知道乱蜀的始末及其严重后果,是属于诗史,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
杜甫前后两次来到草堂居住,沾了他个人名气的光,如今草堂已经成为了成都内的一大人文景观。
这就是,蜀成王朱让栩诗中的成都第三景。
而在第三句诗“岷山雪霁排银壁”出现了一景为“岷山”,岷山大体位于我国四川省的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的地方,目前长江水量最大的支流,就是发源于岷山南麓,在宜宾汇入长江。
而如果我们站在成都的高处,是可以远眺到位于川西高原的岷山。
这就是,蜀成王朱让栩诗中的成都第四景。
在第四句“浣花烟笼锁翠堤”提到了一个景色为“浣花”,指的是“浣花烟雨”。
在唐朝年间,剑南西川节度使崔旰其夫人叫作任氏,在崔旰入朝期间,泸州刺史杨子琳趁机攻打成都,而任氏这时站了出来,带领着将士们守卫住了成都城,过后朝廷因功将任氏封为冀国夫人。
相传,冀国夫人就居住在浣花溪旁边,当她为一位老僧洗僧衣的时候,水中呈现出无数五彩缤纷的莲花,由此后人将洗衣处为“百花潭”,将冀国夫人称为浣花夫人,还在旁边修筑了一个浣花祠,每年在她的生日,也就是农历四月十九日这一天,成都百姓都会像过节一般,来到浣花祠去瞻拜她的塑像。
这就是,蜀成王朱让栩诗中的成都第五景。
在第五句诗“橘井相浮金盏注”中出现了一景为“橘井”是指蜀王府内的一口古井,因古井的四周种有品种繁多的菊花,因此也被称作是菊井。
蜀王朱让栩当年,不少在这口井的旁边摆下美酒,一边品菊,一边吟诗,好不潇洒快活。
这就是,他诗中的成都第六景。
在第六句“墨池色润采毫题”中,出现了一景为“墨池”,指的是“墨池怀古”,墨池为西汉文学家杨雄读书洗笔的地方。
在成都有条青龙街,相传是西汉时期有人梦见一条青龙从天而降,落在了杨雄的洗墨池里,化成一个美女。于是,人们便在这个地方修起了一座龙女祠来拜祭,并留下一条街名为青龙街!
这就是蜀成王朱让栩诗中的成都第七景!
在第七句“济川舟送钟鸣远”中出现了两景,“济川”和“钟鸣”,其中“济川”指的是“济川野渡”,成都水运繁忙,在东南的济川渡口处,常常有万里客船的壮丽景色。
这就是蜀成王朱让栩诗中的成都第八景!
而“钟鸣”指的是“昭觉晓钟”,在位于成都市北郊大约5公里处,有一座昭觉寺,素来有川西四大园林之一之称,该寺在明朝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毁于兵祸,于清康熙二年重修,目前仍旧是为成都著名古刹之一。
这就是,蜀成王朱让栩诗中的成都第九景!
在第八句“官柳桥边匹马嘶”有一景为“官柳”,指的是“市桥官柳”,在古代就是蜀州八景之一,
比如:乾隆州志里记载:“市桥柳,在南门外,叶垂如马尾,为州八景之一”。
大诗人陆游就曾经在这个地方留下了“归心日夜逆江流,官柳三千忆蜀州”这样的千古名句。
这就是蜀成王朱让栩诗中的成都第十景。
简简单单一首诗,就能够将成都的十大景都包揽其中,足以见得他确实是一位文化水平颇高的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