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小伙伴们
在华夏大地的悠悠历史长河中
有那么一位“桥界老顽童”
它不言不语
却以千年不倒的身姿
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技术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赵州桥!
赵州桥介绍
赵州桥,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桥,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小石桥)。赵州桥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后由宋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并以之为正名。
赵州桥为何屹立千年而不倒?
专家回答:
赵州桥作为交通要道,自建成之日起就被高密度地使用着。在1984年营建赵州桥公园前,赵州桥一直作为一个正常的交通运输桥梁发挥着作用。
荷载力强是赵州桥千年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上世纪50年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对赵州桥组织过一次承载力测试,结论是赵州桥可荷载8吨。
作为桥梁,最大的危险还是来自于洪水。1996年8月,赵州桥附近多条河流发生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遭遇洪水袭击的赵州桥再一次安然无恙,“敞肩拱”的建造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稳定的地基是赵州桥千年不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赵州桥自重2800吨,但桥基仅是由5层石条砌成1.55米高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桥台为浅基础、短桥台,且建于没有经过夯筑的天然地基上。为什么这么重的石桥,桥基却这么浅?因为李春根据自己的经验,选址在洨河两岸较为平直的地方建桥。此处地面由河水常年冲击形成,表面是粗砂,往下是细石、粗石、细沙和粘土层。经过科学测算,桥下地层每平方厘米能承受4.5至6.6公斤压力,而赵州桥对地面的压力为每平方厘米5至6公斤,完全能够满足大桥的要求。自建桥到现在1400多年,桥基仅下沉5厘米。所以赵州桥才能在千余年里经历若干次大洪水和地震而屹立不倒。
这其中蕴藏着古人独到的建筑观。事实证明,在上部结构相对完整独立的情况下,这种“浅基础、短桥台”的做法非常成功。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哲学,就是顺应自然,道法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观,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千百年来的中心思想,并成为世界公认的建筑伦理。赵州桥无疑是践行这一法则的范例。
赵州桥施工时采用纵向并列砌置法,整个大桥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券并列组合在一起,每道券独立砌置,可灵活针对每一道拱券进行施工。每砌置完一道拱券,只需移动鹰架(施工时用以撑托结构构件的临时支架),再继续砌置另一道相邻拱。这种被日本学者称为扇形拱,被梁思成称为巴比伦式的并列砌券法,也曾用于罗马石拱桥的建造。
此种砌筑方式既节省制作鹰架所用的木材,便于移动,又利于日后修缮,如果一道拱券的石块损坏,只需替换成新石,而不必对整个桥进行调整。施工期间还减少了对船只通航和夏秋泄洪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建筑理念的又一应用。
不仅如此
赵州桥还是个“多才多艺”的桥
它不仅承担着连接两岸的重任
还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诗人们走过这里,总要吟上几句
赞美它的雄伟与坚韧。
总而言之
赵州桥之所以能千年不倒
是因为它集合了古代匠人的智慧
精湛的技术
乐观的精神
以及文化的传承
它就像是一位永不言败的战士
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也向世人展示着
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素材:中国新闻社
动图来源:soogif
编辑:深圳交通设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