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当旅游热潮撞上“一房难求”
2025年五一假期,湖北宣恩县因4A级景区仙山贡水旅游区的独特魅力,游客量激增至单日近24万人次,同比增长76.64%。5月2日晚,宜昌游客王女士一家因“说走就走”未提前订房,遭遇县城十余家酒店民宿全满房的窘境。绝望之际,一通求助电话竟让她们住进了文旅局局长王菊芳的家中。这一事件迅速成为全网热议的“温暖出圈”案例,更揭示了一座小城应对旅游爆火的智慧。
暖心举措:从局长到市民的“全城总动员”
1. 文旅局干部带头“腾房”
面对游客滞留危机,宣恩县文旅局当晚发起紧急动员,号召干部职工开放自家空房。局长王菊芳率先将四人迎进家中,其他职工如郭俨锐、杨艳刚等也迅速响应,共接待四川、湖北等地游客十余组。一名游客留言:“原以为会被拒之门外,没想到局长家成了我们的‘临时客栈’。”
2. 市民自发加入“共享住宿”
文旅局通过微信群发动市民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响应”模式。民宿老板在交流群协调房源,餐饮店主吕启辉主动腾出住房,30余名游客当晚免费入住市民家中。次日,县民族体育馆增设100个应急床位,配备免费生活用品,被游客称为“温暖驿站”。
3. 柔性服务打造“宠客城市”
宣恩同步推出8项便民措施:政府单位停车场免费开放、轻微交通违法免罚、商户提供免费便民服务等,甚至承诺“投诉逾期先行赔付”。这种“宁可麻烦自己,也要方便游客”的态度,让游客直呼“像回家一样”。
社会反响:人情味成最强“城市名片”
四川游客黄雨中写下感谢信:“宣恩的温暖让我们糟糕的心情变成惊喜。”王女士一家在社交媒体分享经历后,评论区涌现大量宣恩市民的邀请:“来我家住!”“我家还有空房间!”这种自发形成的“全民接待”氛围,让#宣恩局长接游客住自己家#登上热搜,阅读量破亿。
虽有网友质疑“过度服务助长游客不提前规划的习惯”,但更多声音认为,文旅局的应急方案展现了公共服务的温度。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指出:“旅游旺季资源紧张是常态,宣恩用‘人情味’化解危机,为中小城市提供了创新样本。”
经验启示:旅游城市应急管理的三重突破
1. 预案前置: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设计
宣恩在假期前预判客流,提前制定“政府-企业-市民”三级联动机制。当酒店满房时,能迅速启动备用方案,避免游客滞留街头。
2. 社区参与:激活“共享经济”新场景
通过微信群发动市民提供闲置房源,既缓解住宿压力,又增强居民的城市认同感。这种“非商业化互助”模式,或可发展为常态化旅游服务补充。
3. 柔性治理:以细节赢得人心
从免费停车到应急床位,宣恩的举措看似微小,却精准击中游客痛点。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当地旅游投诉量同比下降42%,游客满意度达98%。
未来展望:如何让“流量”变“留量”?
建议政府联合平台企业,登记市民可临时提供的房源,制定安全标准和补贴政策,形成可持续的应急保障体系。
游客若多次无预约出行导致资源挤占,可限制其享受应急服务资格,引导合理规划行程。
借势此次事件,宣恩可推出“住进宣恩人家”民俗体验项目,将临时救助转化为特色旅游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结语:旅游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
宣恩的“开门迎客”事件,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危机公关,更揭示了旅游业的深层逻辑——基础设施决定游客能否“来得了”,而人文温度决定游客是否“还想来”。正如网友所言:“我们记住的不是某个景点,而是深夜那盏为你留的灯。” 当城市以真诚拥抱游客,流量自会化作口碑,而这或许才是旅游业最珍贵的“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