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锦绣太原,我在探访晋源区风峪沟的太山龙泉寺和万柏林区神堂沟的太原龙泉寺之后,专程走进尖草坪区柴化路的北龙泉寺。综观太原西山三座龙泉寺,寺名相同,但区位不同;同为佛寺,但各具神韵。
北龙泉寺,初名水峪寺,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柴化线附近。始建于唐景云元年(710年),在金、元时期,因火灾毁于一旦。明初在原址上重建,保留了部分古老建筑和文化遗产。
北龙泉寺是一座深藏于市西北深山之中的千年古刹。这里群山环绕,绿树红墙,环境幽静,远离尘嚣,被誉为一处真正的世外桃源。
此行,沿着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一路驱车前行,突然在山中一岔路口出现一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牌坊正额上书“北龙泉寺”,左右两侧各立有一座石狮。
品读石牌坊楹联:“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顿有踏入佛门圣地之神圣感。
穿过石牌坊,继续向深山中行进,到达寺院山脚下,跨过山门石牌坊,登上132阶石台阶,途径不二法门石牌坊,接续攀登,便到达山门天王殿。
北龙泉寺是座新修的寺院,但原址之处早在唐朝年间就有一座“水峪寺”的存在。北龙泉寺,默默地耸立半山腰中,摇曳在千年前先祖创建的古寺遗址上,掩映在那一抹可亲可恋的青山绿水之间,守护着十方村民。
寺内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配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左右两侧的寮房组合组建而成。
天王殿殿堂两边塑着身材魁梧高大的“四大天王”,殿堂正中弥勒佛头戴宝冠,身披璎络,手结成佛印,跌坐于莲台之上。
院落正中塑有一尊金身地藏王菩萨。
大雄宝殿内的三尊主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和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中央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
北龙泉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尽管在金、元两朝曾因火灾而毁于一旦,但在明朝初期于原址重建。寺内现存两座古代石碑,虽然石化斑驳,但依稀可见“龙泉碑证”的字样,这证明了原寺庙的悠久历史。
这座寺庙原址,曾是一座建于唐朝年间的寺院,后在近代进行了新近的翻修。北龙泉寺不仅因其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闻名,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宁静的环境吸引了众多访客。
北龙泉寺不仅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古寺,也是当下人们寻求内心平静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之地。
此行,探访北龙泉寺,不仅是一场心灵与自然对话的诗意之旅,也是一次文明溯源与交流互鉴的奇妙之旅。
行走锦绣太原,每一次的游走中,我常常在思考:旅游到底在“游”啥?
当下,所谓“旅游”,其实早已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和心灵追求之蕴含。当人们真正踏上旅途,究竟是在看风景、品文化、读历史,还是在寻求属于内心的那份宁静与满足呢?
“游”在自然之美。不论是巍峨的高山,还是浩渺的海洋,亦或是静谧的森林,每每在游走那一刻,我的心灵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日渐向着更加宽广的维度延展。当我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生命的意义仿佛被重新定义。
山川草木、江河湖海、鸟语花香、人文圣境,走过路过的每一处风景都是一堂生动的生命课程,教我学会了敬畏与谦卑,也让我体会到生命了顽强与异样。
渐行渐悟中,我更加坚信: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人生的诗和远方。在每次游走中,既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又可以探寻到当地的人文历史,还可了解到当地民俗文化,亦或了解到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从而更加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之心,成为旅游带给我的一种宝贵财富。
“游”在文化之韵。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自然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游走中,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品尝当地的美食、欣赏当地的音乐和舞蹈,不断体会不同文化的独特韵味。每一次游走中,或踏上一块石板路,或目睹的一座沧桑的古寺庙、破旧古城墙,仿佛都在诉说其前世今生的故事。这些历史遗迹或人文故事,要么辉煌壮丽,要么悲欢离合。在此触摸一处历史痕迹,感悟一段历史文化,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圣人美丽邂逅,与古人心灵对话,由此让我感受到了古人之博大智慧与丰富情感。
“游”在自我成长。旅游既是对外界的探索与体验,又是对自我内心的探寻与成长。游走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同的人和事,这些非同寻常的经历也常常让我重新审视并定位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论是独自游走于异域他乡的大街小巷,还是静坐于高山湖海边看日出日落,这些美好时刻都会成为我与自己对话的机缘。
因为爱上旅行,时常能让我停下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思考人生的意义,不断去寻找自己真正追求的美好东西。正因如此,在快乐旅行与博揽多思中,我学会了放下、原谅,也学会了爱与被爱。一言以蔽之,这些年来,成就我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也正是我旅游中最珍贵的收获和最欣慰的事情。
行走让我明白,行走观赏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名胜,更是文化的河流,历史的隧道,味觉的盛宴,情感的交流,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每每行走在相识未曾谋面的旅途,探访久闻未知神韵的古寺,邂逅不期而遇的美好,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满意答案:旅游,到底在“游”什么?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的“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50余篇文章。
来源:行走大美吕梁